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大武口区军事志 > 列表
大武口区军事志 共有 192 个词条内容

二、倾斜平原

    大武口区东部地貌类型为洪积倾斜平原,是整个贺兰山东麓洪积倾斜平原的构成部分,面积约216.8平方公里。自贺兰山边起,自西向东依次出现洪积台地、洪积层与冲积、湖积、风积层,呈现有规律的平行带状分布。(一)洪积台地 紧靠贺...[继续阅读]

大武口区军事志

三、沙丘、沙地

    大武口区东南有成片沙丘、沙地,面积2302平方公里。沙丘出露位置相对居北,呈新月形,凸点指向西北,沙丘连延方向为北东65度。在沙丘东南为沙地,地面较平坦,由灰成中、细粒砂组成。...[继续阅读]

大武口区军事志

一、四季气候

    (一)春季 春季(3~5月)是大气环流处于冬夏季风的过渡时期,3、4月份地面处于蒙古冷高压的控制,盛行偏北风,进入5月份,风向由偏北风转为西南风。这时南北气团因南下北上十分活跃,刮风天气频繁发生。气候特点:风大沙多,气候干燥...[继续阅读]

大武口区军事志

二、温度

    (一)气候变化 一年间各月的平均气温有差异。1月份平均气温最低为零下7.20℃,7月份平均气温最高为24.30℃,月平均温度的落差达31.50℃。在平均气温变化中,4月份增温最大为15.20℃,11月份降温最大达8.50℃。夏季各月的平均气温在20℃以...[继续阅读]

大武口区军事志

三、降水

    (一)降水量变化 各月平均降水量从11月份到翌年4月份,雨量均在10毫米以下。从5月份开始,雨量急剧上升,8月份达到峰值58.47毫米。1972年~2002年,月的最大降水量为179.4毫米(1973年8月份),月的最小降水量为0毫米。(二)降水量强度变化 一日...[继续阅读]

大武口区军事志

四、风

    (一)风速 各月平均风速1.5米/秒~2.3米/秒,3~8月份平均风速大于2米/秒,其他月在2米/秒以下。年平均风速为2.1米/秒,季平均风速春季2.6米/秒,冬季1.7米/秒。各种风平均速以西北方位的平均速为4.8米/秒~5.2米/秒,东北至西南方位的风速...[继续阅读]

大武口区军事志

五、蒸发和日照

    (一)蒸发大武口区年蒸发量为2217.7毫米,是降水量的12.5倍,属于全国蒸发量最强烈的地区之一。1972年~1993年平均月蒸发量为:1月36.8毫米,2月61.5毫米,3月141.5毫米,4月267.3毫米,5月341.8毫米,6月349.0毫米,7月316.9毫米,8月258.4毫米,9月191.4毫米...[继续阅读]

大武口区军事志

六、自然类谚语

    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七月的天,娃娃脸,说变就变。早雨不多,一天的啰嗦。春寒无夏,秋短冬长。春旺夏旱秋雨多,大雨降在七八月(农历)。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一场空。早上浮云走,下午晒死狗。早上雾,中午热,下午...[继续阅读]

大武口区军事志

一、土壤

    (一)水平地带性土壤灰钙土类:广布于区内各地,面积约51.9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壤总面积的78.6%。是干旱气候条件下和荒漠草原生物环境下形成的水平地带性土壤,以淡灰钙土为主。上部为腐殖层,较薄,小于30厘米;心土层多呈灰白色,有斑...[继续阅读]

大武口区军事志

二、植被

    (一)荒漠草原植被荒漠草原植被是大武口区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尤其集中出露于大武口乡以南的地区。草层低矮,生长稀疏,草场平均覆盖度约20%~50%,草层高度4~25厘米,多属Ⅳ、Ⅴ等草场,平均亩产草34公斤左右。主要植被有短花针茅...[继续阅读]

大武口区军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