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汶川地震水利抗震救灾志 > 列表
汶川地震水利抗震救灾志 共有 94 个词条内容

7月17日

    ● 水利部召开抗震救灾干部大会,总结汶川特大地震水利系统的抗震救灾工作,表彰水利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继续阅读]

汶川地震水利抗震救灾志

8月1日

    ●16时32分44.6秒,平武县与北川羌族自治县交界地带(北纬32.1°,东经104.7°)发生里氏6.1级余震。地震造成2人死亡、345人受伤。...[继续阅读]

汶川地震水利抗震救灾志

8月5日

    ●17时49分18.7秒,青川县与文县交界处(北纬32.8°,东经105.5°)发生6.1级强余震。螺旋沟大桥在地震中坍塌,国道212线中断。...[继续阅读]

汶川地震水利抗震救灾志

10月14日

    ●国务院宣布撤销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继续阅读]

汶川地震水利抗震救灾志

10月16日

    ● 水利部派驻四川前方的最后一个工作组完成任务,返回北京,水利系统的抗震抢险救灾应急阶段工作全面结束。...[继续阅读]

汶川地震水利抗震救灾志

1.1 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是地震频发国家之一,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的隆起。同时,导致大量板块滑动与断裂。汶川地震的震中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的龙门山断裂带上,属...[继续阅读]

汶川地震水利抗震救灾志

1.2 灾区社会经济

    汶川地震灾区自龙门山断裂带以西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均人口密度大都在50人/km2以下(见图1-13、图1-14)。灾区东部为四川盆地丘陵区及成都平原区,城镇密集、人口稠密,其中成都平原是城镇和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人口密度最大可达60...[继续阅读]

汶川地震水利抗震救灾志

1.3 灾区水利工程分布

    震区地处岷江、沱江、嘉陵江、涪江等江河的上游流域,河流水系密布,水能、水资源丰富,大中小型水电站、水库数量众多,主要集中在龙门山断裂带。灾区范围内各江河还分布各级堤防工程、农田水利设施、农村供水工程、水保工程...[继续阅读]

汶川地震水利抗震救灾志

1.4 历史地震灾害

    青藏高原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由于板块互相挤压,历来是地震高发区。龙门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向成都平原过渡带的末端。据统计,638-1982年,该区域发生过7 .0级以上的地震11次,其中8.0级以上的地震2次;6.0~6.9级地震2...[继续阅读]

汶川地震水利抗震救灾志

2.1 地震成因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地质力学所等机构组织多名学科专家开展专项科学考察和研究。经过灾害调查、地震监测数据、遥感信息等...[继续阅读]

汶川地震水利抗震救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