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佛教艺术史 > 列表
佛教艺术史 共有 67 个词条内容

三、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是中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000 米,现存主要洞窟45 个,大小窟龛252 个,石雕造像51000 余躯,大佛最高者17 米,最小者仅几厘米,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继续阅读]

佛教艺术史

四、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南郊,东西绵延约500 米;分为东西两峰,东峰12窟,西峰有3窟,现统一编号的洞窟21 个。天龙山石窟南北朝时期各窟是在当时统治者的直接支持下营建的。北魏晚期高欢在晋阳建立大丞相府,控制了北魏政权。...[继续阅读]

佛教艺术史

五、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位于秦岭西段的北麓,周围群峰环抱,松竹丛生,山峦叠翠,“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岗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块石,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农家积麦之状,故有此名”②。麦积山石窟开凿在悬崖绝壁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继续阅读]

佛教艺术史

六、龙门石窟

    龙门古称“伊阙”,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 公里处,龙门石窟是与大同云冈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三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4)前后,迄今已有1500 多年的历史。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继续阅读]

佛教艺术史

七、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在今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分北响堂山、南响堂山和小响堂三处,其中南北响堂山相距约四十华里。《资治通鉴》记载:“东魏武定五年(547)……虚葬齐献武王(高欢)于漳水西,潜凿成安鼓山石窟佛寺之旁为穴,纳其枢而塞之,杀...[继续阅读]

佛教艺术史

一、莫高窟壁画

    敦煌北朝壁画,根据我国人民的生活对外来的佛教题材进行发挥,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创造,逐渐发展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的佛教艺术。南北朝莫高窟艺术大致可分为北凉、北魏、西魏、北周四个时期。敦煌早期的佛像菩萨像(如第...[继续阅读]

佛教艺术史

二、炳灵寺石窟壁画

    炳林寺石窟北朝时期的壁画以西秦与北周的创作为主,体现出犍陀罗风格逐渐与中原画风融合的过程。继西秦之后,北魏时期也曾有规模较大的佛画绘制活动,惜多被烟熏而不清晰。第十龛、第十一龛现存壁画较多。窟内佛像着通肩袈...[继续阅读]

佛教艺术史

三、麦积山石窟壁画

    麦积山石窟所有洞窟几乎都绘有壁画,但由于长期自然和人为破坏,现仅保存1000 余平方米,其中以北朝居多。这些壁画作品中,以经变画最为重要。它是中国石窟经变画由十六国到隋唐时期的发展过渡阶段,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大型...[继续阅读]

佛教艺术史

四、南北朝时期士人佛画

    石窟壁画多出于民间画工之手,其作者大都无从考证。而卷轴画、寺观壁画的兴起为文人画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使他们进一步参与到佛教绘画中去。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的南北朝画家有几十人,其中最著名的大都创作过...[继续阅读]

佛教艺术史

一、僧人书法

    与魏晋时期僧人书家尚好谈玄解义的特色不同,南北朝时期的僧人书家多有狂热的宗教情怀,具体体现在他们的书法创作上,最具典型意义事件就是北朝的安道壹主持大型摩崖石刻,通过完成浩大艰巨的佛教书写工程来表达信仰的虔诚...[继续阅读]

佛教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