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德国通史 > 列表
德国通史 共有 539 个词条内容

一、修道院里的文化

    法兰克帝国晚期,整个西欧因外族的入侵都遭受到程度不同的破坏,政权发生变化,农业经济衰退,社会动荡,文化也受到很大的损害,教堂、王宫遭到洗劫,曾经是文化中心的修道院几乎都遭到严重地抢劫,基督教文化自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继续阅读]

德国通史

二、教会学校

    设立主教区是奥托家族历任皇帝在实施东部边疆政策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在设立主教区和建立修道院的同时兴办了修道院学校和主教堂学校,其中最著名的是马格德堡的大主教教堂学校。这所学校是在奥托一世的庇护之下由英利茨...[继续阅读]

德国通史

一、萨利尔王朝的东方政策

    萨克森奥托家族的海因里希二世(Heinrich Ⅱ., 973—1024, 1014—1024年在位[1])死后无子嗣,与奥托家族有着姻亲关系的萨利尔家族有了获得王位的机遇。奥托一世执政时期,萨利尔家族的红头发康拉德因与奥托的女儿结为连理进入奥托王朝...[继续阅读]

德国通史

二、支持修道院的改革

    教会和修道院是康拉德二世稳固皇权所借助的又一股政治力量。德意志帝国是一个没有建立完善行政机构的公国和王国的联合体,维系这个联合体的是各大公爵对皇帝的承认和效忠、“君权神授”的皇权思想以及罗马教皇施与加冕礼...[继续阅读]

德国通史

三、罗马教会的改革

    康拉德二世留给海因里希三世的是一个实力较为强大的帝国皇权,但是他却一度忽视了与罗马教会之间的关系,致使罗马教会陷入罗马城内教俗贵族之间的纷争之中无力自拔。11世纪40年代,罗马教会再次因教皇的人选问题陷入罗马世俗...[继续阅读]

德国通史

一、雄霸一方的大贵族

    海因里希三世执政期间,将其统治重心放在意大利,他虽然以基督教君主的身份掌控罗马教会,然而却疏忽了对德意志境内地方贵族的防范,致使德意志境内的封建诸侯有了扩大自身政治势力的空间,与王权的矛盾凸显出来,首先在洛林公...[继续阅读]

德国通史

二、恢复集权的王权

    1065年,海因里希四世成年亲政,年轻的国王从亲政之初就试图要削弱教俗诸侯在德意志王国中的政治影响,重建王权的集权统治,收复王室失去的领地和经济权利。他首先派遣施瓦本地区的王室封臣进驻萨克森,在曾经是德意志王室重要...[继续阅读]

德国通史

三、举足轻重的授职权

    主教授职权之争的导火索是关于米兰大主教的任免。米兰地处意大利穿越阿尔卑斯山进入中欧的门户之地,是地中海与中欧进行远程贸易陆路交通的枢纽。早在罗马帝国晚期,教父学家安布罗斯担任米兰的大主教之时起,米兰就在西欧...[继续阅读]

德国通史

四、卡诺莎之路

    罗马教皇给予海因里希四世绝罚的决定立刻在德意志境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与国王有着不解宿怨的巴伐利亚公爵韦尔夫、施瓦本公爵鲁道夫、克恩滕公爵贝特霍尔德与拥护教皇的主教们以及希尔绍修道院的改革者们结成联盟,8月他...[继续阅读]

德国通史

一、社会中的三个等级

    等级制度在中世纪的西欧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最早提出社会等级理论的是基督教的神学家(Theologe)。6世纪下半叶,处于半游牧民族社会状态的日耳曼人完成了向农耕民族的过渡,与当地的罗马人融合在一起。经历了因日耳曼人依靠武...[继续阅读]

德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