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大明帝国 > 列表
大明帝国 共有 72 个词条内容

由此及彼,为冤死的景泰朝军中保家卫国大英雄范广平反

    成化二年(1466)四月,被石亨等诬害而死的景泰朝都督同知范广之妻宿氏上书诉冤。范广是景泰年间保家卫国的军中大英雄,辽东人,精于骑射,骁勇绝伦,“正统中嗣世职,为宁元卫指挥佥事,进指挥使。十四年,积功迁辽东都指挥佥事”。土...[继续阅读]

大明帝国

用了五六年时间,成化朝廷终于将景泰“奸党”系列冤案给一一翻了过来

    范广冤案昭雪后的第七个月,即成化二年(1466)十一月,锦衣卫革职百户王敏上书朝廷,说他叔叔王诚曾是景泰朝司礼监太监,天顺初年因奸臣石亨、曹吉祥等人构陷而惨遭杀害。“乞照于谦恩典,一体优恤。”明宪宗从小在宫里长大,久闻...[继续阅读]

大明帝国

前后用了12年时间,成化帝最终还是为叔叔景泰帝平反昭雪了

    而在上述一系列过程中,有个最为难以处理的冤案就是景泰帝冤屈问题。按理说,既然景泰朝的“首恶奸党”于谦、王文等人都一一平反了,那么景泰帝的冤案也应该得到昭雪。最先提出该问题的是湖广荆门州学训导高瑶。成化三年(...[继续阅读]

大明帝国

父祖辈在前朝浑水摸鱼,儿孙辈也想再来这一招?没想到新天子……

    最早想到此招的是景泰末年跟随石亨、张和杨善等七大奸恶(有关他们的详细情况可见笔者的《大明帝国》之&x246D;《景泰、天顺帝卷》下册,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第1版)发动夺门之变、后被明英宗分别擢升为海宁伯的董兴和宣城伯...[继续阅读]

大明帝国

成化朝20余年间兴起了11场考察天下官吏、“去浊黜冗”政治风暴

    成化朝的去浊黜冗和举贤使能最早是由天顺八年(1464)三月丁巳日刑科给事中金绅的上言而拉开序幕的。用当时金绅的话来说就是要求新朝廷“举贤才以备任事”和“明黜陟以行新政”(《明宪宗实录》卷3)。紧接其后,十三道监察御史...[继续阅读]

大明帝国

远承景泰“遗志”,再行科举“扩招”新制,影响以后的大明历史

    成化朝的举贤任能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来实行的:一是扩大科举录取额数,精心选拔优秀人才入仕;二是继续任用或擢升前朝时期拥有正能量的官员。我们先讲第一方面:扩大科举录取额数,精心选拔优秀人才入仕。大明立国后有关科举录...[继续阅读]

大明帝国

继续重用、擢升或重新启用拥有正能量的前朝官员

    客观地讲,虽然复辟皇帝朱祁镇治下的大明帝国问题成堆,危机四伏,但并不等于说真到了一无所是的地步。尤其是天顺中晚期,逐渐找到治国感觉的明英宗最后留给儿子明宪宗的政治遗产中有一项还是值得特别称道的,那就是朝廷内阁和...[继续阅读]

大明帝国

复立团营制——明宪宗继承了皇叔的遗志而没有接受皇父的愚蠢做法

    明朝自立国起就确立居重驭轻的原则,将全国精锐之师集中到京师,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京军。京军主要是用来卫戍京师的,但同时也有机动调往地方发挥军事作用的功能。这种做法与宋朝十分相似。明初建都南京,“京城内外置大小二场...[继续阅读]

大明帝国

利用好北疆“土兵”资源,发展北方边防补充力量

    或许是土木之变、父皇被俘所带来的隐隐伤痛和对于现实北疆严峻态势的深远考虑,明宪宗对于塞外北虏始终都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在即位后除了挑选精锐、复立团营以备边防外,他还曾接受大臣的建议,挖掘北疆边防的补充力量——土...[继续阅读]

大明帝国

开设武举和在京师设立京卫武学

    军事兵源问题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理性的人们不得不联想到的是大明军中领导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给大家说过,永宣时代开始,大明军中中高级领导日渐腐化,一天到晚忙乎的不是保家卫国的正事,而是大搞自家的经济创收和...[继续阅读]

大明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