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第14号窟“毗卢道场”的造像题材内容,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学者们撰著的文章都未明确指出系源自何种佛典,应属何种经变相。王恩洋先贤述议是窟内容:洞刻毗卢遮那佛像,居正位,左右壁间门楣两侧刻有文殊、...[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前言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第14号窟“毗卢道场”的造像题材内容,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学者们撰著的文章都未明确指出系源自何种佛典,应属何种经变相。王恩洋先贤述议是窟内容:洞刻毗卢遮那佛像,居正位,左右壁间门楣两侧刻有文殊、...[继续阅读]
一 千手千眼观音造像的兴起及其在巴蜀地区的初传千手千眼观音(以下除引文外,皆简称“千手观音”)又称大悲观音,而“大悲者,观世音之变也”1,即它是观音的一种变化身。更确切地说,它属密教系统的一种观音变化身,但随着时间的...[继续阅读]
药师如来是大足石刻群中造像题材之一,虽然数量不多,分布不广,但其在造像样式与所涉信仰方面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值得关注。关于该造像的基本情况早期见录于1985年版《大足石刻内容总录》(下文简称《总录》),所计数量共10龛...[继续阅读]
孔雀明王,梵名摩诃摩瑜利(Mahāmāyūrī ),为孔雀王陀罗尼之拟人化,常作女性形象表现,以持孔雀尾翎或乘坐孔雀为特征。其信仰起源于古印度部派佛教时期救治蛇毒的咒语,杂部密教时期仅见陀罗尼经本,中期密教阶段形成人格化尊像...[继续阅读]
引言观无量寿经变(以下简称观经变)系四川地区主流佛教石刻造像内容1,大足地区存有三例反映不同时代风貌的代表性实例,分别是位于大足中心地方的北山佛湾晚唐第245龛观经变,处在大足东北方向的宝顶山大佛湾南宋第18龛观经变...[继续阅读]
四川、重庆是继北方地区之后,宋代又一个佛教雕塑发达区域。菩萨像的发展规模远超佛像,以胁侍形式表现者数量众多,作为主尊表现者也为数不少,且形体庞大者时有所见,菩萨像一跃成为佛教造像的重心。菩萨像不仅数量占绝对多数...[继续阅读]
一 概述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植物染料、动物汁液、天然彩泥和炭黑最早被穴居人类用于个人涂妆、器具装饰和早期艺术。大多数动植物染料在经受阳光暴晒之后极易褪色,但是茜草根红染料、菘蓝靛蓝染料、腊虫紫染料在环境...[继续阅读]
概述数字化线描图是我们在大足石刻研究院多年测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与武汉朗视软件有限公司、武汉华宇世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了著名摄影测量专家张祖勋院士针对石窟寺数字考古的应用需求而研...[继续阅读]
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刘敦祯等拍摄于1940年...[继续阅读]
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刘敦祯等拍摄于1940年...[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