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 片 > 东华 > 列表
东华 共有 532 个词条内容

8 东黄瓦墙皇城内墙

    位于地安门内大街东侧,景山后街北侧和景山东街东侧,再折至景山前街与中老胡同间民宅区内,共有遗存约九百米。现归入南皇城墙,同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此墙在明永乐年间与北京皇城、宫殿同时修建,其功能是间隔皇宫、万岁山...[继续阅读]

东华

9 鼓楼

    位于北京城中轴线的地安门外大街北端,为古代城市的报时台。清代划每夜为五节,晚八时戌曰定更又称起更或初更;十时亥曰二更;十二时子曰三更;二时丑曰四更;四时寅曰五更;五时申末卯初曰亮更,即天明之意。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继续阅读]

东华

10 钟楼

    钟楼在鼓楼北,是老北京中轴线的北端点,清乾隆十年1745重建,十二年1747竣工。原址为元大都大天寿万宁寺之中心阁。其楼身为正方形平面,重檐歇山顶,无梁式砖石建筑。屋顶为黑琉璃瓦绿剪边,正脊两端安背兽,两层屋檐的戗脊上均安...[继续阅读]

东华

11 国子监街

    位于安定门地区东部,东起雍和宫大街,西至安定门内大街,南依方家胡同,北与官书院、箭厂胡同、大格巷相通。东西全长680米,街宽12米。国子监街为元朝大都旧街,当时太学设在此处,即明清时期的孔庙、国子监。明朝时属崇教坊,清朝...[继续阅读]

东华

12 紫禁城

    位于明清北京城正中,是明清两代帝王朝仪、寝居的主要场所,是统一大帝国权力运作的中心,也是君权的象征。明清北京城继承了元大都主要的城市模式,但紫禁城的规划和建设却与元代殊异。故宫筹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竣工于永乐十...[继续阅读]

东华

13 太庙

    位于天安门之东,为明清两代皇室的祖庙,其位置是依《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的规定,置于皇宫之左东。太庙是帝王法统的象征,也是国家祭祀设施中“庙”的最高等级建筑。清代基本上继承明制,由礼部负责祭典,每年四月初一、...[继续阅读]

东华

14 社稷坛

    位于天安门西,为明清两代祭祀社、稷神祇的祭坛,其位置是依《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的规定,置于皇宫之右西。祖与社都是封建政权的象征。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继续阅读]

东华

15 地坛

    位于安定门外大街东侧,明清京城北郊,与南郊天坛遥相呼应,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地祇的场所。中国古时的宇宙观认为天圆地方,地在水中,故以方制坛,坛四周绕以水池,称方泽坛。地坛在规模上仅次于天坛,为现存唯一的祭地之坛。现...[继续阅读]

东华

16 孔庙

    位于国子监街13号,历元明清三代,为祭祀孔子的祠庙。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儒家思想在我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占据了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因此孔子不断地被历代帝王加封崇祀,成为士大夫的精神支柱。孔子...[继续阅读]

东华

17 宣仁庙

    位于北池子大街2号、4号。清雍正六年1728敕建,祠祀风神,俗称风神庙。嘉庆九年1804重修,其规制仿中南海时应宫祀雨神,赐号“应时显佑”,庙曰“宣仁”。庙内有雍正皇帝御书“协和昭泰”匾额,献殿祀风伯,寝殿祀八风神。风伯系司风...[继续阅读]

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