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悬壶济世 > 正文

一、《内经》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中医学

《内经》受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哲学的影响,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都处在一个庞大而又互相联系的整体之中,人处于天地之间,同样具有这种复杂而又有序的相关性及整体性特点,时刻与大自然息息相通,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后人领悟其旨意所谓天地一大宇宙,人身一小宇宙。能够用来概括包括人体在内的天地之间各种纷繁复杂事物现象的总纲领,是具有相反而又相成特点的“阴阳”,所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而“阴阳”的运用又可大可小,大之可拟论天地日月,小之可比况草木虫鱼,且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大而无外,小而无内,“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内经》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运用到医学方面,提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状况,就是阴阳的动态平衡,如果阴阳的动态平衡被破坏,人体的功能乃至器官就会异常,如果这些异常得不到及时的矫正治疗,就会产生疾病以至于死亡,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此外,《内经》还把古代文化中“五行”的含义也运用到医学方面,在“五行”的初始含义基础上,又赋予了丰富的医学内涵,提出了“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的纲领性论点,然后把“五行”在医学上的具体内涵分化到讲述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处方用药等方方面面。早期古代文化中比较系统地记载“五行”及其含义的文献是《尚书》,《尚书·洪范》记载:“初一曰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原本是古人从自然界中观察到的五类自然现象及其各自的特性,是对五行自然属性特点的概括性标示,而基于“天人相应”的宏观认识论影响,《内经》就把“五行”的含义援引到医学中来,并进一步大大地扩充其内涵,把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于五脏的肝、心、脾、肺、肾,五腑的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志的怒、喜、思、悲、恐,五官的目、舌、口、鼻、耳,五液的泪、汗、涎、涕、唾,五体的筋、脉、肉、皮毛、骨,五味的酸、苦、甘、辛、咸,等等。
《内经》把古代文化中认识宇宙万物的阴阳五行观念援引到医学中来,形成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的理论基础,虽然其在医学上的某些具体运用方面可能有些牵强、穿凿等不妥之处,但当时的状况确实如此,而且发展下来的中医学也大体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