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悬壶济世 > 正文

二、《内经》的脏腑、经络理论
中医学

《内经》中关于脏腑、经络的论述,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部分,它们基本上是在阴阳、五行的统帅之下的。《内经》认为,脏与腑,各有自己的生理功能,同时,脏腑之间以及脏腑与其他的组织器官之间又都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都是全身的脏腑、器官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联系是通过经络与脏腑和其他组织器官的联系,由经络的互为络属,脏腑、经络的表里相配和生理功能的相关性共同完成的。“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这就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整体。
关于脏腑的生理功能,《内经》中不是单纯、孤立地叙述每一个脏腑,而是从整体的角度,互相联系地综合叙述。既有所侧重,又与整个人体的生理功能发生联系,并借助形象的笔法作以比喻和形容,这种认识方法既具有整体性特点,同时又比较笼统。如关于心脏的功能,谓“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诸血者,皆属于心”,“心气通于舌”。另一方面,关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除心脏之外,还与脾、胃、肺发生联系,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肺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精神活动则还与肝、胆、脾发生联系,如“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脾在志为思”等等,这就是对脏腑、经络在功能上的整体相关性的具体说明。
脏与腑的功能是相对的。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主里,六腑主表。“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正是由于脏与腑在功能上具有不同的分工及特性,而又能彼此照应,相辅相成,才使复杂的机体得以协调统一起来。
脏腑、经络之间这种生理上的互相联系,决定了其病理上的互相影响。脏病可以及腑;腑病可以及脏;一脏病可以涉及他脏;一腑病可以涉及他腑;脏腑病变可以影响四肢、九窍等体表部位,而体表的病变也与脏腑密切相关。这样的认识论特点指导了中医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也必然带有整体观念的思维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