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悬壶济世 > 正文

七、《内经》中的药物、方剂学内容
中医学

《内经》是一部理论性医学著作,对于治病的具体方药记载较少,但对于药物理论、制方法则等仍然有所论述,并于书中各篇散在记有十三个方剂。在药物理论上,提出了药物的酸、苦、甘、辛、咸、淡五(六)味和寒、热、温、凉四气,并对药物性味的功能特点有所论述,谓“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等等,这些内容与《神农本草经》中有关方药理论的论述一起,奠定了中药的理论基础,成为方药治疗学的重要理论依据。在方药的组织方面,提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的制方法则,并根据病证的轻重、缓急、病位远近等制定了大、小、缓、急、奇、偶、复(重)七种方剂类型。
《内经》中的方剂共有十三首,后人称之为“《内经》十三方”,这些方剂虽然比较简略,却是中医运用一种以上的药物组成复方的方剂治病的较早记载。从其内容来看,已涉及药物和方剂的多方面内容,如药物来源已经包括了植物、动物和矿物三类,剂型已有汤剂、酒剂、丸剂、膏剂等种类,并提到了温熨、砭刺和灸法等其他治法。方剂的治疗范围,包括了内科、外科和妇科等的病症。对方药的治病机理也有阐发,如谓兰草汤的治病机理为“除陈气也”,生铁落饮的治病机理为“下气疾也”,其所谓“除陈气”,即是指兰草具有祛除陈腐壅热之气的功能;“下气疾”即是指生铁落的下气降逆作用很迅速。此外,还结合方药阐述疾病的病因、病机,如用乌鰂骨芦茹丸治疗血枯,论述血枯的成因说:“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伤肝,故月事衰少不来也。”从以上的内容来看,虽然其方药记载的数量并不多,但应用复方治病的规模和结构已经基本具备了,这就可以说明,当时关于中药组制方剂的理论及方法已经较为普遍地用于临床,这对以后中医方剂学的发展是有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