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黄帝内经》通释 > 列表
《黄帝内经》通释 共有 153 个词条内容

热论篇第三十一

    【原文】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 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继续阅读]

《黄帝内经》通释

刺热篇第三十二

    【原文】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继续阅读]

《黄帝内经》通释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原文】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继续阅读]

《黄帝内经》通释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原文】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 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帝曰:人有四支...[继续阅读]

《黄帝内经》通释

疟论篇第三十五

    【原文】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 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帝曰:何气使然? 愿闻其道。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继续阅读]

《黄帝内经》通释

刺疟篇第三十六

    【原文】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继续阅读]

《黄帝内经》通释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原文】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 岐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继续阅读]

《黄帝内经》通释

咳论篇第三十八

    【原文】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继续阅读]

《黄帝内经》通释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继续阅读]

《黄帝内经》通释

腹中论篇第四十

    【原文】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 岐伯对曰:名为鼓胀。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继续阅读]

《黄帝内经》通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