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中医儿科诊疗全书 > 列表
中医儿科诊疗全书 共有 96 个词条内容

第五节 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术的应用

    纤维支气管镜(下称“纤支镜”)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我国相继使用于临床,随着其功能与用途的不断扩展,已成为诊断和治疗支气管及肺部疾病的有力工具,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和耳鼻喉科。但在儿科,由于小儿气道狭窄,在检查中不能...[继续阅读]

中医儿科诊疗全书

第六节 CT在儿科临床的应用

    一、简介CT为ComputerTomography的缩写,中文全称为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横断扫描,是20世纪70年代来电子计算机和医学影像诊断设备互相结合的典范,对全身脏器中很多病变诊断正确可靠,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非创伤性X线检查方法。CT成像基...[继续阅读]

中医儿科诊疗全书

第一节 发热

    发热即体温异常升高,是儿科疾病中的常见症状,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为36~37℃(口表、肛表依次高0.3~0.5℃),午后体温较清晨为高,可受环境温度、进食或饥饿、活动减少、衣着厚薄、哭闹等影响而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继续阅读]

中医儿科诊疗全书

第二节 咳嗽

    咳嗽是小儿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症状,是由于呼吸道炎症、异物或其他物理、化学因素刺激呼吸道黏膜,通过咳嗽中枢引起的咳嗽动作。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射,通过咳嗽可将呼吸道异物或分泌物排出体外。祖国医学以有声无痰为咳,有痰...[继续阅读]

中医儿科诊疗全书

第三节 紫绀

    紫绀是指皮肤和黏膜出现广泛青紫色。真性紫绀是血中还原血红蛋白的绝对量增加的表现或含有异常血红蛋白衍化物(高铁血红蛋白、硫化血红蛋白),紫绀易出现于皮肤较薄、色素较少而毛细血管较丰富的部位,如口唇、甲床、鼻尖、...[继续阅读]

中医儿科诊疗全书

第四节 呕吐

    呕吐是食管、胃肠道内容物经口腔吐出,呕吐时食道、胃或肠道呈逆蠕动,伴有腹肌、膈肌强烈收缩。恶心是一种可以引起呕吐冲动的胃内不适感,常是呕吐的先兆。祖国医学认为呕吐是指食物由胃中上逆,经口吐出的一种证候。古人谓...[继续阅读]

中医儿科诊疗全书

第五节 腹痛

    腹痛是儿科疾病中常见症状之一,多为腹腔脏器和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而引起;也可由腹腔外疾病引起,如大叶性肺炎、胸膜炎、败血症、风湿热等。引起腹痛的原因很多,且小儿年龄愈小,愈不能准确地表达腹痛性质和部位,新生...[继续阅读]

中医儿科诊疗全书

第六节 便秘

    便秘是指超过48小时不排便,且粪便干燥难解的一种病证,可单独存在,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过程中,诊断便秘应视排便习惯和困难程度而定。正常小儿大便可由1日2~3次或2~3日1次不等,只要粪便不干硬而易于排出,均属正常。便秘古称很...[继续阅读]

中医儿科诊疗全书

第七节 黄疸

    黄疸是指巩膜、黏膜、皮肤等处因胆红素沉着而呈现黄染的一种临床症状。出生一月以后的正常小儿血清总胆红素为1.7~17.1μmol/L(0.1~1mg/d1),一周内足月新生儿<25.7μmol/L(1.5mg/d1),其中直接胆红素约3.4μmol/L(0.2mg/d1),间接胆红素约13....[继续阅读]

中医儿科诊疗全书

第八节 惊厥

    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症,以婴幼儿期多见,其发病率约为成人的10倍,约5%~6%的小儿曾有过一次或多次惊厥,其本质是由于大脑神经细胞群一过性功能紊乱,突然大量异常放电所致骨骼肌群发生短暂的不随意收缩运动,表现为突然发作...[继续阅读]

中医儿科诊疗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