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伏羲中医药 > 列表
伏羲中医药 共有 192 个词条内容

一、“味百药”为伏羲中医药文化根源

    据考证,上古时期伏羲氏族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为推动先民的生存和繁衍,伏羲在的渭河中上游及漾水流域、邽山(卦台山、凤凰山)地域带领先民开展生存自救,通过采摘野生果蔬、花叶、根茎等充饥,抗御自然灾害,延续了氏族社会的发...[继续阅读]

伏羲中医药

二、远古时期的医药文明萌芽

    1.伏羲在甘肃天水市麦积区三阳川卦台山一画开天,肇启文明,始作八卦,“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观宇宙,解析天极,确立太极”,辨阴阳,“一、一”,分五行,“木、水、火、土、金”,演画八...[继续阅读]

伏羲中医药

三、春秋战国时期

    1.孔子作《易传》。《易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阴阳运动观。2.老子著《道德经》而将周易中阴阳的辨证对立统一关系发展到中国古代的顶胜阶段。庄周《庄子》一书发扬坤柔虚静观念,将中国古代养...[继续阅读]

伏羲中医药

四、汉代时期

    西汉有《易经》之纬《易纬》流传,但已佚失,后有东汉郑玄等所著之《易纬》疏注本。《易纬·乾凿度》、《易纬·乾坤凿度》等流行于世,影响较大。郑玄的“爻辰”说,虞翻的“棉纤纳甲”、“卦气”说兴盛一时。1.西汉的《黄帝蛤...[继续阅读]

伏羲中医药

五、魏晋南北朝

    1.有《上清握中诀》、《正一法文修真旨要》、《黄帝阴符经》、《抱朴子》等诸书阐发易之阴阳与元气的关系,存日月之象而修炼元阴元阳,有五行之象而入五脏六腑,有天地之象而效法人体变化之法则,继《周易》参同契之后,首创气...[继续阅读]

伏羲中医药

六、隋唐时期

    1.有孔颖达著《周易正义》,李鼎祚著《周易集解》,使周易理派的发展进入更高的阶段。2.隋代巢元方撰《诸病源候论》,以八卦配合方位来表示邪气的阴阳刚柔,代表八种典型的病变证候,又将阴阳刚柔理论运用用于导引养生方法中,使...[继续阅读]

伏羲中医药

七、宋代时期

    《周易》研究使易学达到鼎盛时期,大量的《周易》研究著作及注本等出现,其中以朱熹的《周易本义》最为突出,该书集宋以前《周易》研究之大成,系统地总结了宋以前的易学成就。1.宋初道士陈传授“太极图”予周敦颐,授先天图予...[继续阅读]

伏羲中医药

八、金元时代

    金元时代出现了著名的四大学派,这四大学派的代表人物均在钻研古经中有所心得,并各从易理中找到自己的理论依据,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其中:1.刘完素所著《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发挥了《周易》“乾刚坤柔”、“损刚益柔”...[继续阅读]

伏羲中医药

九、明清时期

    1.明代缪希雍著有《本草经疏》、《药性指归》一书,他从药物形气特点入手,取同类相似的原则来说明药物功用,将中药的取类比象理论推广至许多药物之中。2.明代汪机著有《针灸问对》,发挥周易阴阳刚柔理论对针灸补泻法多有发明...[继续阅读]

伏羲中医药

十、近代、当代

    1.张锡纯(1860-1933)。近代名医。字寿甫。河北盐山县人。对医学主张衷中参西,溯源《易经》、《内经》异典。尝谓“中华‘苞符’之秘启自三坟,伏羲易经,黄帝内经,神农本草是也。”其理“至精至奥”,“馀蕴犹多”,指出医学的真正...[继续阅读]

伏羲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