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普济方 > 列表
普济方 共有 66 个词条内容

吐血不止 附论

    夫吐血不止者,由心肺积热,饮酒劳伤之所致也。肺为华盖,心肺俱主于血,若上焦壅滞,邪热内攻,饮酒劳伤,以致血下流入于胃中,胃得血则满闷气逆,故吐血也。或有饮食大饱,未能消化,心胸壅闷呕吐。又所食之物,与气上冲心肺,伤裂胃脘...[继续阅读]

普济方

吐血口干 附论

    夫吐血口干者,由脏腑虚竭,荣卫不理,阴阳隔绝。阳虚于上,故身体虚热;胸中苦涩则口干也。石膏散圣惠方治心胸烦热,吐血不止,口舌干燥,头疼。石膏麦门冬去心,各二两甘草半两,炙微赤剉黄芩川升麻生地黄青竹茹栝楼根葛根各一两上...[继续阅读]

普济方

伤胃吐血 附论

    夫伤胃吐血病者,因饮食过度伤胃。或胃虚不能消化,致翻胃吐逆,物与气上冲,胃口决裂;所伤吐出,其色鲜红,心腹绞痛,白汗自流,名曰伤胃吐血。除湿汤三因方治胃脘着湿,郁于经络,血溢作衄。或脾不和,湿着经络,流入胃,吐血。茯苓干姜...[继续阅读]

普济方

风水 附论

    夫《内经》言,肾者牡脏也,肾主水故也。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既出复感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于肢体,本之于肾,名曰风水。其脉自浮。其外证骨节疼痛而恶风,且身肿如裹水之状,颈脉动时咳,按...[继续阅读]

普济方

石水 附论

    夫肿从内起坚块,四肢浮肿,名为石水。其根在膀胱,盖肾主水,归膀胱内。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今肾虚则膀胱气弱,膀胱气弱则不能气化,而隐气不通,水液停结于脐腹间,故其证胸腹鼓满,按之如石,胁下胀痛。其脉沉...[继续阅读]

普济方

皮水 附论

    夫肺主于皮毛,肾主于水。肺气虚则水妄行,流溢于皮肤,故令身体面目悉肿,按之没指而无汗也。腹如鼓,不满亦不渴,四肢重而不恶风,脉浮者,名皮水。桑根皮散专治皮水,头面四肢浮肿,心跳呼吸不利,喘促烦闷,大小便涩。桑根白皮一两...[继续阅读]

普济方

水癥 附论

    夫水癥者,由经络痞涩,水气停聚在于腹内,大小肠不利所致也。其病腹内有结块坚强在两胁间,膨胀痞满,遍身肿,所以谓之水癥,水癥者,由经络痞涩,水气停聚在于心下,肾经又虚,不能宣利溲便,致令水气结聚而成形,癥结在于心腹之间,抑按...[继续阅读]

普济方

水气 附论

    夫肾主水,肾虚则水妄行;肺主气,肺虚则肺气不能清肃下行;水之与气,留滞皮肤,令身体四肢肿,故名水气。桑皮饮出直指方治肺间积水,头面浮肿。桑白皮炒青皮陈皮槟榔枳壳赤茯苓青木香当归川芎石韦炙去毛羌活各一两牵牛炒末半夏制...[继续阅读]

普济方

水饮 附论

    夫水之与饮,同出而异名也。人惟脾土有亏,故平日所饮水浆不能传化。或停于心下,或聚于胁间,或注于经络。或溢于膀胱,往往因此而致病矣。孰谓血气痰饮能生诸疾,而水饮之不能为恙乎。惟水与饮,漉漉有声,为喘为咳,为呕为泄,为痞...[继续阅读]

普济方

诸肿 附论

    夫肾者主水,脾则主土,土性克水,脾与肾俱相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今胃虚不能传化水气,使水气渗入经络,浸渍脏腑,脾得水湿之气,加之则病。脾病则不能制水,故水气独归于肾。三焦不泻,经脉闭塞,故水气溢于皮肤而令肿也。其状目裹...[继续阅读]

普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