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中医儿科临床 > 列表
中医儿科临床 共有 175 个词条内容

紫癜

    【论治】紫癜有两种:一种是过敏性紫癜;另一种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现分述如下。1.过敏性紫癜:本病的致病原因多因血热壅盛,兼感表邪,初起斑点常呈红色,且可高出皮面,手摸可有触觉,并略有痒感;而后逐渐变为深红色,形成典型的斑...[继续阅读]

中医儿科临床

附:便血、衄血、咳血

    1.便血:中医书谓之近血病在腑,远血病在脏。由于脾阳失运,痰浊凝结,血不循经而下窜成病。便血时当用清血热而止便红之法。方药:炒地榆10克炒槐花6克生地炭12克丹皮6克赤芍6克炒猬皮10克伏龙肝10克川连3克棕炭6克血止后,可酌情用...[继续阅读]

中医儿科临床

糖尿病

    【论治】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症一部分,原因是燥热伤阴,胃中津液不足,肺受燔灼,肾不纳气,而症见多渴善饥,皮毛不泽,消瘦无力,小便频数,尿有脂液。根据症状特点可分上、中、下三消。上消又称膈消,多饮而少食,大便如常,小便清利...[继续阅读]

中医儿科临床

高血压

    【论治】一般血压增高,原因多与机体阴阳失调,肝阳亢旺有关,脑溢血多有高血压病史,《内经》中载:“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返则生,不返则死。”阳气上冲即有暴死可能,或致肢体转动失灵,肢麻头晕等症状出现,其肝...[继续阅读]

中医儿科临床

持续发热

    【论治】持续多日的发热多为温病。温为阳邪,阳盛则伤阴,故首先郁遏太阴经中之阴气,而为咳嗽、自汗、口渴、头痛、身热等症,为阳盛伤人之阴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盛阴虚汗之可死,阴盛阳虚下之可亡。身烧热度过高,经多种...[继续阅读]

中医儿科临床

麻疹和麻疹肺炎

    【论治】麻疹在流行季节诊断并不难,凡见小儿发烧,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中含泪,口腔有滑寿氏斑(费一柯氏斑),是出麻疹的象征。治疗麻疹顺证容易,只要护理得当,可以不药而愈。关键在合并症,其中最主要的是合并肺炎,在这里简单...[继续阅读]

中医儿科临床

水痘

    【论治】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绝大多数虽能自愈,但由于流行面广,病程长,对儿童健康威胁仍大,所以不能忽视其防治措施。中医认为水痘乃因湿毒内蕴,复感外邪,内外熏蒸,郁结肌表而成。初起常以外感症...[继续阅读]

中医儿科临床

流行性腮腺炎

    【论治】本病中医称之为温毒发颐,俗称痄腮,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有传染性。主要由于感染温毒,兼之内有积热,郁聚于少阳,上蒸为颐肿。该病多有发烧头痛,或伴恶寒,食欲减退,两三天后出现腮部肿胀疼痛,同时吞咽不利,舌质红,苔垢腻...[继续阅读]

中医儿科临床

百日咳

    【论治】百日咳即顿咳,或称鹭鸶咳,初期与普通伤风咳嗽无大差异,一二周后不仅不愈,反而加剧,甚至咳嗽成顿,每次十几声连续不止,严重时期有回哨声,甚则咯出鲜血,或巩膜、鼻腔出血,眼睑浮肿,舌丝带下有小溃疡等。早期治疗可用清...[继续阅读]

中医儿科临床

猩红热

    【论治】猩红热中医病名烂喉痧。因温热邪毒由口鼻而入,内侵肺胃,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毒热上攻,故咽喉红肿疼痛。肺主皮毛,胃主肌肉,温邪内蕴,故起皮疹。本病多见于儿童,发病的季节多是冬春,其证候特点是:高烧,咽喉红肿疼痛,皮...[继续阅读]

中医儿科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