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 > 列表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 共有 132 个词条内容

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七

    胃者,府也,又名水穀之海[1],與脾為表裏。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氣壯則五藏六府皆壯。足陽明[2]是其經也。注: 【1】水穀之海:胃的代稱。現首見於《靈樞·海論》。胃有受納和腐熟水穀(食物)的作用,如海可容納水流一樣,所以稱胃為“...[继续阅读]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

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八

    肺者,魄之舍,生氣之源,號為上將軍[1],乃五藏之華蓋也[2]。外養皮毛,內榮腸胃,與大腸為表裏,手太陰是其經也[3]。注: 【1】上將軍:又稱“相傅之官”。現首見於《素問·靈蘭秘典論》。肺主氣,具有輔助心以調節人體生命活動的作用...[继续阅读]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

论大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九

    大腸者,肺之府也,為傳送之司[1],號監倉之官。肺病久不已,則傳入大腸。手陽明是其經也[2]。注: 【1】傳送之司:又稱“傳道之官”。現首見於《素問·靈蘭秘典論》。大腸有傳送轉輸的職能,所以稱為“傳送之司”。【2】手陽明:經...[继续阅读]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

论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

    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1]。外通於耳,男以閉一作庫精,女以包血,與膀胱為表裏,足少陰[2]、太陽[3]是其經也。腎氣絕,則不盡其天命而死也。注: 【1】精神之舍,性命之根:中醫學認為腎主精,是性命的根基。《素問·靈蘭秘典論》稱為...[继续阅读]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

论膀胱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一

    膀胱者,津液之府[1],與腎為表裏,號曰水曹掾,又名玉海,足太陽是其經也[2]。總通於五府,所以五府有疾,即應膀胱;膀胱有疾,即應胞囊也。注: 【1】津液之府:現首見於《靈樞·本輸》。《素問·靈蘭秘典論》稱為“州都之官”,本篇又稱...[继续阅读]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

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二

    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1],號曰中清之府[2],總領五藏六府、榮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於周身灌體,和內調外,榮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者也。注: 【1】三元之氣:人的元氣可分為上、中、...[继续阅读]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

论痺第三十三

    痺者,風寒暑濕之氣中於人藏府之為也[1]。入府,則病淺易治;入藏,則病深難治。而有風痺[2],有寒痺[3],有濕痺[4],有熱痺[5],有氣痺[6],而又有筋、骨、血、肉、氣之五痺也[7]。大凡風寒暑濕之邪入於肝,則名筋痺[8];入於腎,則名骨痺[9];入...[继续阅读]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

论气痺第三十四

    氣痺者,愁憂思喜怒過多,則氣結於上,久而不消則傷肺,肺傷則生氣漸衰[1],則邪氣愈勝。注: 【1】肺傷:寬保本作“傷氣”。可參。气痹的形成,是由于愁、忧、思、喜、怒等情感太过,这就使邪气结聚在人身的上部,结聚的邪气日久不消...[继续阅读]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

论血痺第三十五

    血痺者,飲酒過多,懷熱太盛,或寒折於經絡,或濕犯於榮衛,因而血摶,遂成其咎。故使人血不能榮於外,氣不能養於內。內外已失,漸漸消削。血痹是由于饮酒过多,体内积藏热邪太盛,或者由于经络被寒邪所伤,或者由于荣卫被湿邪侵害,因...[继续阅读]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

论肉痺第三十六

    肉痺者,飲食不節,膏梁肥美之所為也。脾者肉之本,脾氣已失則肉不榮,肉不榮則肌膚不滑澤,肌肉不滑澤則腠理疏[1],則風寒暑濕之邪易為入[2],故久不治則為肉痺也。注: 【1】肉:疑為“膚”字之誤。腠理:中醫術語。現首見於《素問...[继续阅读]

中医古籍名著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