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中医师承 > 列表
中医师承 共有 220 个词条内容

四、解剖见脏腑

    《灵枢·本脏》说:“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灵枢·肠胃》说:“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继续阅读]

中医师承

五、从解剖认识脏腑关系

    心主血,解剖发现血来源于小肠所吸收的营血,故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主气主肃降,解剖发现大肠排泄糟粕,大肠能不能正常排泄糟粕关系到肺的肃降,故肺与大肠相表里。《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主消化系统,是确立...[继续阅读]

中医师承

六、骨骼解剖

    《灵枢·骨度》说:“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发所复者,颅至项尺二寸,发以下至颐长一尺,君子终折。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以下至天枢...[继续阅读]

中医师承

七、从解剖认识组织结构

    通过解剖不仅识别了脏腑的区别及其各自的不同位置,还分别认识了各个不同层面的组织结构,并把它们分为皮、肉、脉、筋、骨五个层次,称为“五体”。解剖发现,皮肤分部着很多汗孔即“玄府”(《素问·调经论》),又叫“气门”(《...[继续阅读]

中医师承

八、经脉线路解剖位置

    《灵枢·根结》说:“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丰隆也。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小海,入...[继续阅读]

中医师承

九、最小的解剖单位

    古人解剖见到的最小组织是“孙络”“皮腠”“肤腠”“腠理”。孙络就是微循环系统。腠理就是细胞之间的间隙,属于细胞。唐代王冰注:“腠,为津液渗泄之所;理,谓文理逢会之中。”又“理,肌肤之文”。《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继续阅读]

中医师承

一、脏腑为生化之器

    父母遗传给我们的形体,由不同的脏腑组织构成,如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筋肌、骨骼等,《黄帝内经》统称之为“形器”,《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就是说,各个脏腑都是“生化”的器具,它...[继续阅读]

中医师承

二、脏腑生化功能不同

    各脏腑有不同的“生化”功能,如《灵枢·本脏》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继续阅读]

中医师承

三、藏象本义

    中医的脏腑理论是以当时的解剖知识为基础的,属于先天“形”的范畴,是中医基础理论最核心的部分。而脏腑的功能却表现于皮、肉、脉、筋、骨五体,于是古人就采取“司外揣内”的方法解说脏腑。《灵枢·外揣》就非常形象地表述...[继续阅读]

中医师承

四、脏腑元真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也……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先天之“形”有五脏,五脏为“生化之器”,所...[继续阅读]

中医师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