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中医学 > 列表
中医学 共有 193 个词条内容

二、援物比类

    援物比类最早见于《素问·示从容论》,亦称“取象比类”,是指通过运用形象思维,将两个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并发现它们在某方面的相似或类同之处,从而据此推断它们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或相同。《素问·示从容论》提到“援物...[继续阅读]

中医学

三、整体合参

    中国古代传统思维从“气一元论”出发,把复杂宏大的客观世界归结为“一”的境界,强调世界复杂万变,但归根结底是由“一”演变而来的,从而把天、地、人三者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形成了整体联系、整体合参的思维特点...[继续阅读]

中医学

四、中和思维

    “中和”,是在总结上古先贤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首见于《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即不偏不倚,无太过、无不及的...[继续阅读]

中医学

一、中西医发展历史的比较

    医学知识的积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的。人类在长期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总结中,逐渐形成了自然哲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将这些哲学的基本理论与医学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促进和加快了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这种具有自然...[继续阅读]

中医学

二、中西医人体观的比较

    西方医学注重人的形体,其医学基础知识建立在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学科上,长于将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阐述医学原理,直观可见且容易让人接受和理解。中医学对人体的形体构成没有西医那样深入和细致,尽管在《内...[继续阅读]

中医学

三、中西医疾病观的比较

    中西医对人体生理和病理认识的侧重点不一样,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疾病观,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诊治疾病的方式和手段。中医重视人体功能性病变,注重辨证论治;西医重视结构性病变,发展了以解剖知识为基础的疾病认识观。中医注重证...[继续阅读]

中医学

四、中西医整体观的比较

    西医学的整体观是还原论的体现。德国细胞病理学家魏尔啸(RudolfVirchow)指出:“机体的生命不是别的,就是联合在机体内的一个个的细胞的生命总和。细胞本身和与其他连接的区域是病理过程发生的处所。”打个比喻,人体就像一台机...[继续阅读]

中医学

五、中西医方法论的比较

    在希波克拉底时代,西方医学仍然是自然哲学医学,在认识论上与中医学非常相似,其基本方法是对自然界、人体及疾病在宏观层面上进行观察,具有抽象性、模糊性和可量化性弱的特点。随着历史了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伴着解剖学、生理...[继续阅读]

中医学

第六节 中医学人文精神与大医精诚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是人类文化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中医学是一门科学技术...[继续阅读]

中医学

一、中医学的学科优势

    (一)独特的养生保健体系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历经数千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养生保健理论体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强调“治未病”,记载了大量关于“保精、养气、...[继续阅读]

中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