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中医名方 > 列表
中医名方 共有 80 个词条内容

(六) 痛泄要方

    痛泄要方原名白术芍药散。历来都认为本方出自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经考证,元代朱震亨所著的《丹溪心法·卷二·泄泻门》中所载药味与痛泄要方完全一致,并标明“治痛泄”(未列方名)。明清时期大力推广使用本...[继续阅读]

中医名方

(七) 半夏泻心汤

    本方首见于《伤寒论》,为调和胃肠之常用方。主要针对邪在少阳,误下伤损中阳,外邪乘机而入,寒热互结,胃气不和,气机阻塞所致心下痞满证而设。由半夏9g、黄芩6g、黄连3g、人参6g、炙甘草9g、干姜6g、大枣12枚组成。具有和胃降逆...[继续阅读]

中医名方

(八) 芍药甘草汤

    本方来源于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为仲景误汗亡阳,阳复后的脚挛急证而设。由白芍12g、甘草12g二药组成。有益阴荣筋,缓急止痛作用。主治营阴不足,肝脾不和之筋脉挛缩,脘腹疼痛以及筋失所养之手足挛急疼痛等症。临床应用广泛...[继续阅读]

中医名方

(一) 白虎汤

    白虎汤首见于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是针对阳明气分热邪内盛,弥漫全身,充斥内外而设。仲景称“热结在里,表里俱热”。临床以大热、大汗、大渴、脉象洪大等作为辨证要点。而且是“不恶寒,反恶热”,这是阳明发热与太阳发热...[继续阅读]

中医名方

(二) 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始载于《伤寒论》,是张仲景治疗湿热黄疸的主要方剂。由茵陈蒿18g、栀子9g、大黄6g组成。有清热利湿,退黄疸之功。主治湿热黄疸。现临床应用逐渐扩大,疗效满意。【临床新用】1.治疗胆石症病案举例:患者,男,45岁。大便秘...[继续阅读]

中医名方

(三) 龙胆泻肝汤

    本方来源不清,历代医家多认为是李东垣之方,而东垣方比《方剂学》少栀子、黄芩、甘草三味。《医方集解》认为来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无此方。亦有人认为来自《医宗金鉴》。经考证方名见于《兰室...[继续阅读]

中医名方

(四) 清胃散

    清胃散见于《兰室秘藏》,是治胃火牙痛之名方。由当归3g、黄连3g、生地3g、牡丹皮4.5g、升麻4.5g组成。有清胃凉血之功效。近年来应用广泛。【临床新用】1.治疗口腔炎病案举例:患者,女,38岁,于2005年9月8日就诊。面红、头热,口臭、...[继续阅读]

中医名方

(五) 凉膈散

    凉膈散首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大黄9g、芒硝9g、甘草9g、栀子5g、薄荷5g、黄芩5g、连翘18g、竹叶3g组成。功效泻火通便,清上泄下。主治上、中二焦火热证。临床以胸膈烦热,面赤唇焦,舌红、苔黄,脉数为应用要点。【临床新...[继续阅读]

中医名方

(六) 玉女煎

    玉女煎见于《景岳全书》。由石膏15~30g、熟地15~30g、麦冬6g、知母4.5g、牛膝4.5g组成。有清胃火、滋肾阴之功效。主治虚火牙痛。临床以牙痛齿松,舌干红、苔黄而干,脉细数为应用要点。【临床新用】1.治疗口腔炎笔者有玉女煎加...[继续阅读]

中医名方

(一) 理中汤(丸)

    理中汤见于《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拟定,针对中虚有寒,运化失司,升降失职所致吐利腹痛之虚寒证而设。理中者,予中焦之阳也,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谷精通,谷气升,中气充裕,故名理中。由干姜5g、人参6g、白术9g、甘草6g组成。有...[继续阅读]

中医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