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现代烧伤创面修复 > 列表
现代烧伤创面修复 共有 199 个词条内容

参考文献

    [1]黎鳌.黎鳌烧伤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12[2]盛志勇,郭振荣.危重烧伤治疗与康复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6[3]葛绳德,夏照帆.临床烧伤外科学[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5-11[4]黄跃生.烧伤科特色治疗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继续阅读]

现代烧伤创面修复

炎症反应阶段

    皮肤组织烧伤后,热力损伤区域即出现毛细血管挛缩,继而扩张、通透性增加,体液和细胞不断渗出,炎性细胞在炎性介质的趋化作用下,游走至创面,从而启动了创面愈合的序幕,即炎症反应阶段。此阶段随着损伤的发生,血栓素A2(TXA2)激活...[继续阅读]

现代烧伤创面修复

细胞增殖阶段

    细胞增殖是由上皮角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主要细胞通过迁移、增殖来完成创面再上皮化,形成新生血管和肉芽组织,重建皮肤屏障功能的阶段。烧伤后表皮的修复始于创面边缘的角质细胞和(或)残存毛囊的干细胞(表皮...[继续阅读]

现代烧伤创面修复

创面重塑阶段

    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形成肉芽组织填补真皮缺损,是深Ⅱ度和Ⅲ度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关键步骤。Ⅲ度烧伤除小范围的肉芽创面可凭借创面边缘角质细胞迁移和(或)创面收缩完成再上皮化外,必须移植自体皮肤才能达到真正的创面愈...[继续阅读]

现代烧伤创面修复

第二节 热力对皮肤组织的损害作用

    机体局部受热力作用,组织细胞受损后所造成的创面称为烧伤创面。除热力作用外,亦可因电流·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等所致,但它们的早期病理生理变化大都相近。在热力的作用下,烧伤区皮肤组织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形态、功能和代...[继续阅读]

现代烧伤创面修复

烧伤后局部微循环的改变

    烧伤所致的局部微循环变化,因烧伤深度而不同。同一部位的烧伤,中心区与周围区的微循环变化也不同。Ⅰ度烧伤以充血为特征,微动脉和微静脉均呈扩张状态,有时微静脉呈节段性扩张,毛细血管扩张充盈。Ⅱ度烧伤,局部微动脉短暂...[继续阅读]

现代烧伤创面修复

血管通透性的时相变化

    烧伤急性期或早期以血管通透性增高为其主要特征。血管通透性增高可分为两个时相。第一时相:在烧伤后即刻发生,即速发的通透性反应,时间较短,不超过30分钟,主要发生在微静脉。此相的血管通透性增高,可被组胺受体拮抗剂完全或...[继续阅读]

现代烧伤创面修复

引起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因子

    烧伤后血管通透性增高,除热力直接损伤微血管结构外,一些化学递质也是介导血管通透性增高的极其重要的因子。(一)血管活性胺1.组胺主要贮存在肥大细胞和碱性粒细胞的异染颗粒中,血小板中也含有组胺。体外试验证明,离体皮肤加...[继续阅读]

现代烧伤创面修复

烧伤后创面水肿形成

    烧伤后局部最明显的变化是由于血管通透性增高,大量血管内液外渗,导致创面水肿形成。烧伤后局部创面水肿形成取决于致伤温度、持续时间及烧伤的面积。豚鼠经60℃烫伤5秒后,皮肤含水量很少;当时间增加至15秒时,水肿也迟至30~...[继续阅读]

现代烧伤创面修复

第四节 烧伤创面感染的基础病变

    烧伤创面感染在整个烧伤病程中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不仅影响创面愈合,而且又是烧伤全身性感染的主要来源。烧伤后,由于抵御微生物侵袭的皮肤天然屏障遭到破坏,而且其坏死组织又是细菌良好的培养基,所以烧伤创面感染几乎是不...[继续阅读]

现代烧伤创面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