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肾移植理论与实践 > 列表
肾移植理论与实践 共有 270 个词条内容

二、交叉配型的方法

    1.CDC法通常采用抗人球蛋白(AHG)增强的IgG-T细胞交叉配型(AHG-IgG-TXM)。常规从供者外周血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T淋巴细胞,不能获得外周血时切取供者脾脏分离T淋巴细胞。在Terasaki板中加入1μL供者淋巴细胞(2.0~3.0×106/mL),再加入经DTT处理...[继续阅读]

肾移植理论与实践

三、B淋巴细胞交叉配型作用的评价

    多数肾移植单位接受T淋巴细胞CDC法交叉配型阴性,而B淋巴细胞交叉配型弱阳性的肾移植。T淋巴细胞CDC阴性时,B淋巴细胞交叉配型阳性主要有两种可能:①低水平的HLA-Ⅰ类抗体;②HLA-Ⅱ类抗体。前者的作用是肯定的,低水平的HLA-Ⅰ类抗...[继续阅读]

肾移植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AitaK,YamaguchiY,ShimizuT,etal.HistologicalanalysisoflaterenalallograftsofantidonorantibodypositivepatientswithC4ddepositsinperitubularcapillaries.ClinTransplant,2004,18(suppl11):7~12.2.BryanCF,BaierKA,NelsonPW,etal.Long-termgraftsurvivalisimprovedincad...[继续阅读]

肾移植理论与实践

一、HLA血清学分型技术

    (一)分型原理在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上都表达HLA-Ⅰ类抗原,而HLA-Ⅱ类抗原则主要在B淋巴细胞和活化T淋巴细胞膜上表达,因此,HLA-Ⅰ类抗原分型既可直接用淋巴细胞,也可用纯化的T淋巴细胞,而HLA-Ⅱ类抗原分型只能用纯化的B淋巴细胞。...[继续阅读]

肾移植理论与实践

二、HLA基因分型技术

    1985年美国Cetus公司发明体外基因扩增技术——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以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同时,越来越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被应用于HLA分型研究,使HLA研究进入到一个DNA基因分型的新阶段,使众多...[继续阅读]

肾移植理论与实践

三、群体反应性抗体的检测及交叉配型试验

    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reactiveantibody,PRA)是由于HLA同种异基因免疫致敏诱导产生,如输血、妊娠和器官移植等都能导致HLA特异性抗体产生。PRA百分率可反映体内HLA抗体的水平。研究表明,PRA在实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存...[继续阅读]

肾移植理论与实践

四、组织配型技术的临床应用

    一般来说,组织配型包括受者和供者的HLA分型、受者PRA的检测、供受者交叉配型试验以及根据HLA表现型或等位基因特异性为等待移植的受者找到HLA相容(或相配)的供者等内容。近年来,随着移植免疫学基础研究和临床组织配型技术的迅...[继续阅读]

肾移植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谭建明,周永昌,唐孝达.组织配型技术与临床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97~363.2.DuquesnoyRJ,李幼平.移植免疫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69~479.3.李留洋,胡丽娟,李民,等.肾移植后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中华检验医...[继续阅读]

肾移植理论与实践

一、环孢素A血药浓度的监测及临床意义

    环孢素A(cyclosporineA,CsA)是一种强有力的免疫抑制药,自Calne等(1978)成功应用于临床肾移植和骨髓移植病例以后,移植物的存活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已经成为预防和治疗排斥反应的首选药物之一。但在临床应用时发现,如果使用过量,CsA会...[继续阅读]

肾移植理论与实践

二、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监测及临床意义

    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是日本藤泽制药公司于1984年从链霉菌属tsukubaensis中分离出的一种真菌代谢产物,其结构属大环内酯,含有1个半缩酮基及隐蔽的α、β双酮基,分子式为C44H69NO12H2O,分子质量为822Da。FK506几乎不溶于水,可溶于甲醇、乙...[继续阅读]

肾移植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