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精神分裂症 > 列表
精神分裂症 共有 92 个词条内容

第一节 常见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

    一个动物模型一般从3种水平代表这种疾病:①复制疾病的诱发因素,如基因缺陷;②模拟疾病的现象,如精神分裂症的一系列症状;③对已知有效的治疗方法做出评估,如评估抗精神病药物。目前,精神分裂症的动物模型大体分为3个方向:神...[继续阅读]

精神分裂症

第二节 苯环己哌啶所致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

    苯环己哌啶(phenolplidine,PCP)作为一种麻醉药,现被广泛用以制作精神分裂症的动物模型。一、PCP的生物特征PCP是1958年开发出来的分离性麻醉剂,由于它对呼吸循环系统抑制作用较小,具有强力镇痛作用,且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可维持觉醒状...[继续阅读]

精神分裂症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听觉运动门控障碍动物模型

    感觉门控(sensorimotorgating)像一个刺激过滤器,在正常人中可“过滤”一些无关刺激进入大脑,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却缺乏良好的感觉门控,因而不能对外界刺激进行有效的过滤(图6-1),故导致信息处理过程缺陷。早在1911年,Bleuler就认为,精神...[继续阅读]

精神分裂症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障碍

    1970年代初,Gallhofer首先提出,精神分裂症除了阴性症状、阳性症状外,还存在第三个症状成分,即认知症状。为探讨精神分裂症可能的发病机制,许多学者运用神经心理学的方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成为当今精神病学研...[继续阅读]

精神分裂症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的人格和智力研究

    一、人格研究1.精神分裂症的人格特征和人格类型本世纪初精神分裂症与病前人格之间的关系即开始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国内外研究一致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人格方面存在一定缺陷,30%~50%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与分裂性人格有关...[继续阅读]

精神分裂症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的脑电图研究

    自1926年Berger开创EEG学说以来,EEG已成为了解人脑功能的主要途径。早在1939年就注意到年轻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EEG具有较多的快频率活动。由于限于肉眼分析及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不统一,而使精神分裂症存在EEG改变的问题存在争议...[继续阅读]

精神分裂症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的脑电地形图研究

    脑电地形图(BrainElecticalActivityMapping,BEAM),又称脑电分布图(computedEEGtopography,CET;topograghicEEGbrainoapping,TEBM)或脑(电场)等电位图(ipsopoteneialmapofEEGfields),是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建立在脑电图和诱发电位基础上,以图像方式显示...[继续阅读]

精神分裂症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患者CEEG研究

    脑电图计算机分析(Computectroencephalogram,CEEG)是以数字描述代替文字描述,它可以分析测出某些肉眼不能分辨的特征,提高了EEG应用的实际价值,为精神分裂症脑电生理研究提供了新途径。用计算机作脑电图定量分析的方法有许多,如频谱分...[继续阅读]

精神分裂症

第四节 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导睡眠图的研究

    1928年,两名前苏联学者报告了他们在熟睡婴儿身上观察到呼吸和运动活动规律性的变化。这种活动增加阶段,一般伴有快速眼球运动。1936年,美国Loomis根据脑电图波型变化,把正常成人睡眠脑电划分为A、B、C、D、E五个分段,即Loomis分类...[继续阅读]

精神分裂症

第五节 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诱发电位的研究

    诱发电位(BrainEvokedPotentials,BEP)是记录在特定刺激条件下诱发的脑电活动,它与刺激信号有严格的时间关系。1875年Caton首先从兔脑上记录到由光刺激引起的诱发性脑电活动,1974年由Dawson首开先河的脑诱发电位为大脑生理、心理活动的神...[继续阅读]

精神分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