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骨肿瘤影像诊断学 > 列表
骨肿瘤影像诊断学 共有 198 个词条内容

十一、软组织变化

    良性骨肿瘤一般不伴有软组织肿块,但象骨软骨瘤和皮质旁软骨瘤的局部软组织则可显示为与肿瘤的形态相一致的推挤、移位。恶性骨肿瘤早期软组织肿块也不明显,当肿瘤突破骨皮质则出现程度不同的软组织肿块影,骨肉瘤不仅出现...[继续阅读]

骨肿瘤影像诊断学

一、检查方法

    骨肿瘤常规CT扫描采用5~10mm层厚连续扫描,大范围病灶可采用10~20mm层厚间隔扫描,较小的病灶如骨样骨瘤为显示“瘤巢”则采用2mm薄层连续扫描,肢体的病变应双侧肢体同时扫描,以健侧作为诊断的参照。若为显示肿瘤与软组织的关系...[继续阅读]

骨肿瘤影像诊断学

二、CT表现

    CT在显示骨肿瘤细微结构方面具有独到之处。CT所提供的是横断面二维空间的诊断信息,可以根据诊断要求进行常规和薄层扫描。CT可检测出微小的骨破坏、病变累及的范围、是否突破皮质、骨破坏内部的密度值(CT值)等。CT在发现细小...[继续阅读]

骨肿瘤影像诊断学

一、检查方法

    (一)自旋回波(SE)序列常规的SE序列T1WI、T2WI在骨肿瘤的检查方面应用最多,是最基本的成像方法。以T1WI、T2WI较为有效,对肿瘤局部解剖关系的观察较为理想。在T1WI骨髓内脂肪组织的T1弛豫时间较短,可形成广泛的高信号背景与肿瘤组织...[继续阅读]

骨肿瘤影像诊断学

二、MRI表现

    (一)肢体骨骨髓的MRI信号特点通常情况下红髓向黄髓的转换开始于儿童期的手、足骨的骨骺,而长骨的骨髓转换则有两个方向,即骨干向干骺端进行,骨骺向干骺端汇合。骨骺未骨化前不含骨髓,一旦骨化中心出现骨骺内已含有黄髓,因此...[继续阅读]

骨肿瘤影像诊断学

一、DSA简介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近年来用于临床的一项新的医学影像学诊断和治疗性技术,是当前数字化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像原理是应用数字计算机程序来表达血管图像的检查方法。造影前首先获取兴趣区局部影像将图像转化为数...[继续阅读]

骨肿瘤影像诊断学

二、血管性技术诊断及治疗

    (一)术前造影1.导管及栓塞材料根据所栓塞的血管不同状况选用不同型号的导管。最常用的为含钡聚乙烯导管。因术前栓塞是以止血为目的的临时性栓塞,故用2~3mm颗粒明胶海绵作为栓塞剂。2.操作方法采用局部麻醉,用Seldinger技术经...[继续阅读]

骨肿瘤影像诊断学

三、脊柱肿瘤选择性动脉栓塞的意义和适应证

    (1)确定肿瘤侵及脊椎的范围。(2)了解椎体肿瘤的血管网及肿瘤血运供应丰富程度。(3)了解肿瘤与硬膜囊或脊髓的关系。(4)检查并确定在将要行栓塞区域内是否有供应脊髓的血管,如发现在病变的同节段腰动脉或肋间动脉有发卡状Ada...[继续阅读]

骨肿瘤影像诊断学

四、非血管性技术诊断及治疗

    (一)经皮椎体成行术经皮椎体成形术(PV)是一种在影像设备引导和监测下进行的微创治疗的一种技术,经皮穿刺到椎体的病灶,并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PMMA聚合反应放热、凝固后达到一定的强度,通过一系列机械性、血管性、化学性...[继续阅读]

骨肿瘤影像诊断学

一、同位素骨扫描的方法和原理

    (一)放射性核素及骨吸收机理核医学中可使用的放射性核素种类较多,适用于骨扫描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有以下几种。1.85Sr是第一个成功显示骨异常的放射性核素,曾广泛应用。85Sr的化学结构与Ca相似,可以生物性地代替钙并与羟基磷灰石...[继续阅读]

骨肿瘤影像诊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