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现代创伤医学丛书 > 列表
现代创伤医学丛书 共有 515 个词条内容

一、烧伤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和特征

    再灌注损伤(reperfusioninjury)指机体的组织或器官在持续一段时间血流阻断后再恢复血液灌注而启动的继发性损伤。最早发现于器官移植后。由于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时各脏器并非处于典型的断流与再灌注状态,以往并未认识到烧伤休克延...[继续阅读]

现代创伤医学丛书

二、延迟复苏后引起的细胞、重要脏器和组织损伤

    (一)细胞损伤细胞膜结构损伤以及细胞内钠、磷、镁、氯等离子代谢紊乱为再灌注条件下细胞水肿和细胞内钙离子超负荷创造了条件。在延迟复苏开始后,随着组织灌流状态的改善,一系列与氧代谢和离子代谢有关的病理过程被启动...[继续阅读]

现代创伤医学丛书

一、有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

    由于危重烧伤患者的特殊性,在复苏过程中实施监护是非常必要的。传统的监护方法包括尿量监测和Korotkoff血压听诊测量法,对于大面积烧伤病人尤其是四肢严重烧伤的患者,实施有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非常必要。1.有创性血流动力学监...[继续阅读]

现代创伤医学丛书

二、心肌收缩性的改变

    烧伤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除与上述容量负荷、外周血管阻力等因素有关外,另一重要的因素是烧伤后心肌收缩性的改变。(一)心肌收缩性的概念及评价方法对心肌收缩性的研究已持续了多年,目前对收缩性的理解是心肌细胞功能状态高...[继续阅读]

现代创伤医学丛书

三、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规律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实验结果发现:①反应血容量的指标右房压、肺毛细血管楔嵌压、CI均迅速下降,伤后8小时降至最低,经复苏24小时内可恢复正常;②烧伤后肺循环阻力指数及外周循环阻力指数均迅速升高,伤后8小时升至最高...[继续阅读]

现代创伤医学丛书

一、血液的主要流变性

    在临床上血液的主要流变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血液黏度血液黏度的测定包括血浆黏度与全血黏度。(1)血浆作为牛顿液体,其黏度与血浆组成有关,尤其受纤维蛋白影响较大,血浆黏度较血清黏度约高20%。(2)全血黏度与红细胞比容有密...[继续阅读]

现代创伤医学丛书

二、严重烧伤后血液流变性的变化

    据血液流变学理论,严重烧伤后引起的全身反应,是一种血液流变学现象。严重烧伤后,局部和全身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扩张,导致大量血浆样液体丢失、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压积增加。而血液黏度增高,导致血...[继续阅读]

现代创伤医学丛书

三、烧伤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因素

    烧伤后影响血液流变学的因素较多,而且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相互影响。烧伤越重,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改变越明显,而且这种异常改变伴随着严重烧伤整个病程的进展而加重。尤其是由于休克、血...[继续阅读]

现代创伤医学丛书

第五节 烧伤后内分泌功能的变化

    严重烧伤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继发性地出现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并释放出多种应激性激素,如儿茶酚胺(CA)、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抗利尿激素(ADH)、细胞因子、NO等,而胰岛素分泌则减少...[继续阅读]

现代创伤医学丛书

第六节 烧伤后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变化

    大面积烧伤后,由于创面对凝血因子的大量消耗和烧伤后全身性炎症反应导致的机体凝血机制紊乱是烧伤救治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凝血因子的过度消耗(血小板迅速减少、纤维蛋白原异常增高或降低等),出现严重出血倾...[继续阅读]

现代创伤医学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