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人工肛门 > 列表
人工肛门 共有 82 个词条内容

(七)回结肠臀大肌移植术

    1988年葛来增设计了此手术。1.暴露右侧腹部,探查拟移植回结肠段的血供情况,切开升结肠外侧和盲肠下部腹膜,游离回肠末端、盲肠和升结肠。同时由会阴组配合量出从会阴部切口皮下2.5cm处,顺骶前弯曲至骶骨角的长度,一般15~20cm...[继续阅读]

人工肛门

(八)新直肠角90°重建术

    1986年高春芳报道此手术。1.新直肠角建造:腹会阴联合切除直肠及癌肿后,在距结肠断端12cm处肠系膜对侧将结肠远、近段横向间断浆肌层缝合7~9针,使远段结肠向前与近段结肠形成90°角,称为“新直肠角”。2.内括约肌重建:将结肠断端...[继续阅读]

人工肛门

(九)模拟正常排便生理解剖结构会阴部肛门重建术

    1988年吴印爱提出在同时重建内、外括约肌的基础上,纵行修补残存肛提肌重建肛直角,同时重建直肠横壁,以完善再造肛门的功能。1.重建肛管直肠角:由骶骨尾部开始,缝合残存肛提肌,使结肠从腹侧裂隙通过,然后将结肠与修补后的肛提...[继续阅读]

人工肛门

(十)球海绵体肌和回肠肛管直肠重建术

    1991年徐忠法首次提出这种手术。1.腹会阴联合切除直肠及癌肿,游离并下牵乙状结肠至会阴伤口。在距回盲部30cm切下长约6cm的一段带蒂回肠并延长回肠系膜。2.将带系膜的回肠段外翻并剥除全部黏膜,再将其使浆膜在外折叠成二层并缝...[继续阅读]

人工肛门

(十一)乙状结肠平滑肌折叠肛门肛管重建术

    1982年Beger报告这一手术。1.腹会阴联合切除直肠癌,下牵乙状结肠至会阴伤口,并剥除乙状结肠末端3~5cm黏膜,使末端形成肌管,将一半肌管向近侧外翻,牵紧肌管包绕乙状结肠全周。2.另一半肌管同法包绕,使乙状结肠下端有三层平滑肌...[继续阅读]

人工肛门

(一)人工肛门位置不当

    人工肛门的位置常可因人而异。理想的人工肛门开口部位最好让患者取不同体位都能看清楚。乙状结肠人工肛门的部位一般在左下腹部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上1/3处附近,尽量要求在腹直肌上;横结肠人工肛门通常在剑突与脐孔联线中点...[继续阅读]

人工肛门

(二)人工肛门水肿

    人工肛门术后短期内由于创伤、刺激等因素开口部常有轻度水肿现象,一般3~5天即可消退。若造瘘口过紧或处理系膜血管时损伤静脉等,术后水肿不易消退,严重时局部青紫,需和循环障碍鉴别。肠壁翻转与皮肤缝合时,因套转嵌压,也是...[继续阅读]

人工肛门

(三)狭窄

    狭窄是人工肛门术后常见的后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15%,占并发症的第一位。其原因:(1)外置肠段暴露的浆膜面,因受粪便、分泌物等刺激而引起浆膜炎,炎性肉芽组织增生,以后疤痕挛缩,造口狭窄(图20-1)。A.肉芽纤维组织;B.黏膜1.浆膜炎...[继续阅读]

人工肛门

(四)穿孔

    人工肛门附近肠壁穿孔,机械损伤是主要原因,如灌肠插入肛管时用力过猛,可在屈曲部穿孔;术后早期穿孔多与手术操作有关,如结肠与侧腹壁或腱膜固定时缝线穿过结肠全层,或缝线结扎过紧,牵拉肠壁过度用力等;电灼时由于操作不当亦...[继续阅读]

人工肛门

(五)肠管坏死

    人工肛门部的肠管坏死,是由于供应这些部位的血管受阻断而引起的。多发生在48小时之内。临床上多见是造口游离缘的局部坏死,外置肠段全部坏死并延伸到腹腔内肠段而引起腹膜炎者极少见。大肠的动脉支是终末动脉,流入动脉供血...[继续阅读]

人工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