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汉语修辞格 > 列表
汉语修辞格 共有 287 个词条内容

变文

    [定义]为了避免字面上单调重复,有意变换字面,表达相同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从讲究遣词造句要有变化、避免重复角度来说,又称变化、变用。[例释]变文就表达作用看,可分为3类。(1)避复。为避免上下文字面重复,有意使用同...[继续阅读]

汉语修辞格

变语

    [定义]为避免语言重复呆笨,使句法变化、词面有异的一种修辞方式。[例释]变语分为两类:(1)错综。采用参差错落的形式,以避免单调呆板。例1:苑霞把选择配偶的要求概括成一句话:一个高个的诚实的青年。并在家里公开宣布,非此不依...[继续阅读]

汉语修辞格

辩言

    [定义]把某种事情里面令人生疑或引人困惑的地方,用分辩语解释清楚的一种修辞方式。[例释]例1:斯洛伐克与捷克分家后,首都设在布拉迪斯拉发,一个在我们嘴上还没有读顺溜的地名。沿途景象表明,这里还相当贫困。两位同伴上街回...[继续阅读]

汉语修辞格

别称

    [定义]指称同一对象,不使用常见的或标准的称谓而使用其他称谓的一种修辞方式。汉语语汇浩如烟海,许多人、事物、地点、时令等常有一个以上的名称,这就为别称的使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月亮的别称有200多个,书信的别称近250个...[继续阅读]

汉语修辞格

别解

    [定义]在语用环境中,故意不顾词、语、句的原有意义,重返字面意义,以改变表意方向的一种修辞方式。又称奇解、曲解、谐解、套词、返源、望文生义。谭永祥《修辞新格》(增订本)“运用词汇、语法或修辞等手段,临时赋予一个词语...[继续阅读]

汉语修辞格

病辞

    [定义]因类义或反义语词的并列而呈现出表达的顾此失彼情状的一种修辞方式。它是古人一种特殊的措辞方法。“病辞”为宋人陈骙《文则》所用术语,清人俞樾称之为“疏略”(《古书疑义举例》二)。《文则》概括其特征为:“病辞...[继续阅读]

汉语修辞格

博喻

    [定义]比喻的一种。一个本体,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喻体来形容的修辞方式。又称排喻、多喻、复喻、莎士比亚式比喻。[例释]从喻体和本体的关系,可分两类。(1)几个喻体同时说明事物的一个特点。例1: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继续阅读]

汉语修辞格

补喻

    [定义]比喻的一种。与引喻形式相反,先用陈述性文字说明本体,后用喻体进一步补充说明的修辞方式。[例释]补喻是本体在前,喻体在后,常以句子形式出现。例1:他成了一个踽踽独行、形单影只、自言自语、孤苦伶仃的畸零人。长空里...[继续阅读]

汉语修辞格

补正

    [定义]在同一语言片断中,先提出一种合乎上文语气的常规说法,然后加以否定,再提出一种形式不同但本质一致的说法的修辞方式。[例释]按意义可分为两类:(1)相关式。即否定词前后的说法字面上意义相关相承。例1:我这才明白,两年来...[继续阅读]

汉语修辞格

藏词

    [定义]在使用人们熟知的词语时,故意把该词语的一部分隐藏、省略不说,用词语的其余部分来代替隐藏的部分或者整个词语的一种修辞方式。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把“藏词”列为积极修辞的丙类即“词语上的辞格”,给出的定义是...[继续阅读]

汉语修辞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