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
连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出来。原指杨朱的极端为我主义,后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
出处:
《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来源:
战国时期,孟子与学生们讨论各家的学说时,提到了墨子与杨朱,并评价了他们的学说。孟子认为,杨子的学说主张“为我”,即使是拔下自己身上的一根毫毛,去为天下人谋利,他也是不愿意的;而墨子则与之相反,他主张“兼爱”,提倡摩顶放踵以利天下,也就是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板,他也是甘心情愿的。
引申意义:
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用来形容那些极端自私、吝啬到极点的人。它传达了一个观念,即有些人对于自己的利益看得极重,甚至到了不愿意为了更大的利益或更广泛的好处而做出一点点牺牲的地步。
比喻意义:
比喻非常吝啬,也比喻守财奴、小气鬼等。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也常用来形容那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愿意分享或贡献的人,即使这样的分享或贡献对他们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实际的损失。
近义词:
斤斤计较、锱铢必较、爱财如命等,表示对财物或利益非常看重,不愿有丝毫损失。
反义词:
慷慨解囊、挥金如土、乐善好施等,表示大方、豪爽,不吝啬财物,愿意帮助他人。
辨析:
在使用“一毛不拔”时,要注意与“爱财如命”等成语进行辨析。“爱财如命”强调的是对财物的极端珍视,而“一毛不拔”则更侧重于形容人的吝啬和自私。此外,“一毛不拔”有时也可以用来形容在某些事情上非常坚持原则,不愿做出任何让步的情况,但这时通常带有贬义,暗示这种坚持原则已经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于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高度重视。在孟子看来,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有大公无私的精神,愿意为了天下人的福祉而牺牲个人的利益。而“一毛不拔”则代表了与之相反的一种极端自私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古代和现代都受到了广泛的批判和摒弃。通过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汲取到做人应该有大局观、有社会责任感、愿意为了更大的利益而做出牺牲的智慧。
成语故事:
墨子,名翟,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反对战争。
差不多与墨子同一时期,有一位叫杨朱的哲学家,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贵生”“重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
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问杨朱道:“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干不干?”
“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得了的!”
禽滑厘又说:“假使能的话,你愿意吗?”
杨朱默不作答。
当时的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孟子就此对杨朱和墨子作了评论:“杨子主张的是‘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张‘兼爱’,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板,他也是甘心情愿的。”
后来,“一毛不拔”这一成语,用来比喻非常吝啬、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