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西哲学比较史 > 列表
中西哲学比较史 共有 101 个词条内容

(二)西方哲学著作之翻译和撰述

    这一时期的西方哲学东渐,就出版的著作而言,大致有三类:一是具有重大哲学意义的科学著作(考虑到当时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分家,亦考虑到科学之东渐对于中国哲学认识论变革的影响,故首列具有重大哲学意义的科学著作),二是哲...[继续阅读]

中西哲学比较史

(三)西方哲学家及其学说之介绍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的汉语文献提到的西方哲学家有:梭伦、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西塞罗、塞涅卡、普鲁塔克、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博斐略等数十人;未提及名字、但提及...[继续阅读]

中西哲学比较史

(一)“补儒易佛”——论知识与信仰皆有益于身心

    徐光启为什么信奉基督教教义?当传教士在大庭广众中问徐光启,你认为基督教律法的基础是什么?徐光启简洁地回答了四个字:“易佛补儒”。按照当时传教士的理解,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它破除偶像并完善了士大夫的律法”[1]。由于对...[继续阅读]

中西哲学比较史

(二)破“河洛邵蔡”之迷信——传统思维方式之变革与中西哲学知识论范畴的会通

    徐光启在会通中西哲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将中国古代哲学的“革”与“故”、“象”与“数”的范畴与西方哲学的现象(phenomenon)与本质(substance)的范畴相会通,把中国先哲因“革”以求“故”的思路与西方哲学由现象以探寻事物本质...[继续阅读]

中西哲学比较史

(三)“认识你自己”——《灵言蠡勺》之迻译

    1624年(天启四年),由意大利传教士毕方济口授、徐光启笔录的《灵言蠡勺》一书出版,是年徐光启六十三岁。全书分四篇,“一论亚尼玛之体,二论亚尼玛之能,三论亚尼玛之尊,四论亚尼玛所向美好之情,总归于令人认己而认陡斯,以享其福...[继续阅读]

中西哲学比较史

(一)“学必知天,乃知造物之妙”——论西方自然科学及其方法论

    促使李之藻[1]追求西学的,首先并不是宗教的信仰,而是对自然科学的热情。他很早就与传教士们交上了朋友,了解到很多自然科学知识。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李之藻访利玛窦,见“大地全图,画线分度甚悉”,“乃悟唐人画方分里,其术尚...[继续阅读]

中西哲学比较史

(二)“藉异己之物,以激发本来之真性”——西方哲学著作之迻译与认识论之突破

    李之藻的最大贡献是与传教士合作翻译介绍西方哲学著作。他用先秦诸子和魏晋玄学的术语来表述西方哲学的原理,旨在达义传神。他和葡萄牙传教士傅汎际合作翻译了当时西方大学讲授亚里士多德的《宇宙学》和《逻辑学》两部教...[继续阅读]

中西哲学比较史

(三)“儒者本天”——论上帝信仰为原始儒学所固有

    1605年(万历三十三年),李之藻为利玛窦撰写的《天主实义》一书重刻本作序。在这篇序言中,他认为利玛窦所宣扬的基督教义,中国古代也有。他说:“说天莫辩乎《易》。《易》为文字祖,即言‘乾元’‘统天’,‘为君为父’,又言‘帝...[继续阅读]

中西哲学比较史

(一)“道之大者,古今不能尽”——论为什么要吸取西学来改造儒学

    杨廷筠[1]主张“取西来天学与吾儒相辅而行”,他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和由此所阐发的哲学思想,几乎处处体现着他所主张的这一会通中西的特征。他首先从人类心灵之普同性的观点出发,肯定中学西学之相通乃是根源于“天命之性,厥...[继续阅读]

中西哲学比较史

(二)论“六经”之“上帝”即基督教之“天主”——对传统哲学本体论的批评

    利玛窦来到中国,采取以基督教义来“合儒”的传教方针。他在与儒家学者对话时列举了“六经”中有“上帝”一词的十几条证据,说明中国古代圣人也有上帝信仰,只是后儒把古代圣人的上帝信仰抛弃了。“六经”之“上帝”即基督...[继续阅读]

中西哲学比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