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出土先秦法律史料 > 列表
出土先秦法律史料 共有 39 个词条内容

(一)伐

    (合集20505) (合集07230) (合集36518)(合集00920)王襄《簠室殷契类纂》:“古伐字。”1罗振玉释为“伐”,并认为“伐”是名词,表示乐舞祭祀,谓伐“殆以乐舞祭者也。《礼记·乐记》‘夹振之而驷伐。’注谓‘一击一刺为...[继续阅读]

出土先秦法律史料

">(二)

    (合集06018) (合集00121) (合集06017正) (合集32190)李棪《殷墟斫头坑骷髅与人头骨刻辞》:“字少见,当与‘伐’字同属斫头之法。奚字之形,象用手拘提俘虏辫发,而之形,则在奚旁加戉,象征斩伐意。字异形有数小点,或...[继续阅读]

出土先秦法律史料

(三)屠首

    甲骨刻辞中有几条言“屠首”,当亦为砍头之刑。“首”即头。“屠”字从“余”从“止”,王襄释为徐,谓“古与通。”1于省吾释为“途”,谓“其用法有二,一为道途之途……一作动词用,意为屠戮、伐灭,应读为屠。”2杨升...[继续阅读]

出土先秦法律史料

(一)辟

    早期法制史论者及法制史教材一般都要引用两条卜辞材料,作为商代存在法律的明证,如:束世瀓《夏代和商代的奴隶制度》引用《粹》487:叀(惟)王又(有)作辟(法)《乙》4604:贞,王闻不惟辟(法)。贞,王闻惟辟(法)...[继续阅读]

出土先秦法律史料

(二)律

    卜辞“师惟律用。”(《小屯南地甲骨》119,又见《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B·1581)此条卜辞亦是法制史论者经常引用的材料,作为商代军纪军法的证据。肖楠指出,此“师惟律用”之“律”即《周易·师》“师出以律”之“律”...[继续阅读]

出土先秦法律史料

鼎">师

    师鼎,又名弘鼎、师旅鼎。原藏刘体智,后归于省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其年代为西周中期前段穆王世。圆浅腹,腹部稍倾垂,三柱足,二直耳。口沿下饰一周长身、分尾、垂喙的鸟纹,以云雷纹为衬托。著录有《集成》0280...[继续阅读]

出土先秦法律史料

笰传盉

    又称鸟形盉,2009—2010年出土于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全器作立鸟形,首颈昂起,敛翅伸尾。背上有盖系环,且有一扁环形纽。胸下加流,朝前斜出。尾下设一卷身小夔,与鸟爪构成盉的三足。通身纹饰象鸟的毛羽,只在后部小夔体...[继续阅读]

出土先秦法律史料

匜">

    匜,1975年2月陕西岐山县京当乡董家村1 号铜器窖藏出土,现藏于岐山县博物馆。此匜,宽流,直口,虎头平盖,曲舌兽首鋬,四足作羊蹄形。口沿下饰窃曲纹和一道弦纹。器内底铸铭文90字,盖内67字,共157字(其中合文3),两铭...[继续阅读]

出土先秦法律史料

裘卫盉

    裘卫盉又名卫盉、三年卫盉,1975年2 月出于陕西岐山县京当乡董家村1 号西周铜器窖藏。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通高27、口径20.1、腹深13.9、流鋬相距39 厘米,重6.963公斤。鼓腹束颈,口微外侈,弧裆,三柱足,管状长流,长舌兽首鋬...[继续阅读]

出土先秦法律史料

五祀卫鼎

    1975年2 月出土于陕西岐山县京当乡董家村1 号西周铜器窖藏。通高36.5、口径34.3、腹深19.5 厘米,重11.5 公斤。双立耳,三柱足,平沿外折,下腹向外倾垂,鼎外底积结着厚厚的一层烟炱。口沿下饰以细雷纹填地的变形兽体纹(窃曲纹...[继续阅读]

出土先秦法律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