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2 月出土于陕西岐山县京当乡董家村1 号西周铜器窖藏。通高37.1、口径34.5、腹深19.8 厘米,重11.983 公斤。平沿外折,口沿上一对立耳,三条柱足,下腹向外倾垂,鼎外底积结着厚厚的一层烟炱。口沿下饰以细雷纹填地的变形兽...[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1975年2 月出土于陕西岐山县京当乡董家村1 号西周铜器窖藏。通高37.1、口径34.5、腹深19.8 厘米,重11.983 公斤。平沿外折,口沿上一对立耳,三条柱足,下腹向外倾垂,鼎外底积结着厚厚的一层烟炱。口沿下饰以细雷纹填地的变形兽...[继续阅读]
倗生簋为传世器,共四件,同铭,作器者本是倗生,旧或称格伯簋5。有的器、盖不全,或有脱文。侈口鼓腹,圈足连铸方座,兽首耳作大象卷鼻形,圈状捉手。盖沿和器口沿饰涡纹间以夔龙纹,盖上、器腹和方座中部饰直棱纹,方...[继续阅读]
或名之曶鼎1,清代乾隆年间毕秋帆得于西安,后来毁于兵火,仅存拓本。内壁铸铭文,约存380 字(其中重文4)。其年代约为厉王世。录见于《集成》02838、《铭图》02515 等。释文:隹(唯)王(四)月既眚(生)霸,辰才(在)丁...[继续阅读]
或名之曶鼎1,清代乾隆年间毕秋帆得于西安,后来毁于兵火,仅存拓本。内壁铸铭文,约存380 字(其中重文4)。其年代约为厉王世。著录见于《集成》02838、《铭图》02515 等。释文:昔馑岁, (匡)众氒(厥)臣廿夫,寇禾十秭...[继续阅读]
六年琱生簋(周生簋、六年召伯虎簋),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通高22.2、口径21.9厘米。侈口浅腹,腹下部收敛,高圈足,下沿外侈,凤首形双耳,下原有垂珥,已残缺,腹及圈足的正背面各有一道扉棱。腹及圈足饰变形兽面纹。内铸...[继续阅读]
从盨(比盨),原藏刘鹗、陈承裘,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高14,口横24,口纵19.1 厘米,重4.58 公斤。失盖,椭方体,兽首双耳,无垂珥,矮圈足下附铸四只兽面扁足,正中有长弧形缺。口下饰重环纹,腹饰瓦沟纹。内底铸铭文约133 字...[继续阅读]
攸从鼎(原名从鼎、攸从鼎、鬲攸比鼎),现藏日本兵库县黑川古文化研究所。高15.8,耳高4.4,口径17.5 寸(《陶斋》),体呈半球形,折沿双立耳,圜底三蹄足。口沿下饰大小相间的重环纹和一道弦纹。内壁铸铭文102 字(其中重...[继续阅读]
大盂鼎又称二十三祀盂鼎。清道光初年出郿县(今陕西眉县)礼村沟岸中,或说出相邻的岐山县。其后经邑绅郭氏、周广盛、左宗棠、潘祖荫等多人收藏。后归上海博物馆,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同出器主为盂的还有一件器形较小...[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