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崆峒佛教志 > 列表
崆峒佛教志 共有 231 个词条内容

香山寺

    残唐五代时即有茅棚香火,宋代始建成大刹。址在崆峒山最高处翠屏峰绝顶。三面崖谷,迤西为平缓山脊,延伸十里为高岭群峰。香山寺原有大雄宝殿、观世音菩萨殿、送子观音殿等菩萨、天王护法、八部龙神等殿宇及客房、僧舍、经...[继续阅读]

崆峒佛教志

宝庆寺

    创建于唐代,称东台寺,后毁圮。到了元代至元九年(1272年),忽必烈子封安西王,驻平凉时,登山朝佛,见山形胜境,十分兴奋,决定出资修寺。其府相商挺与王府上师帝师之叔喇嘛槊里吉察思揭兀,力谏安西王重兴宝庆寺。安西王称善,便出巨...[继续阅读]

崆峒佛教志

藏经楼

    亦称藏经寺、藏经阁,为原明慧禅院藏经库房。明万历三十一年(1608年),由韩王出资改建为三楹两层楼宇,专供朝廷颁赐经典和皇太后特赐三藏经论。址在今中台停车场东侧,修成后另辟一院,有专僧守护供奉,称为藏经寺。清末,毁于同治...[继续阅读]

崆峒佛教志

什方院

    由韩王及信众出资,在大寺之西,至腰岘,建成面南楼房和东西厢房,为各地僧众和四众清修参学弟子落脚之处。清末,毁于同治兵燹。...[继续阅读]

崆峒佛教志

凌空塔

    即今法轮禅寺宝塔。此塔最初建于唐代,后来塌毁,万历十三年(1585年)在韩王和四乡信众的资助下重建,内供88佛。塔高32米,底周32米,七级八角,顶生松树,远望入云,故称凌空塔。1981年9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凌空塔重新立于云端后...[继续阅读]

崆峒佛教志

延恩寺

    亦称延恩祝圣寺,址在今平凉城区东高埠上。旧有寺院,兵火之后,已成废墟。韩昭王好佛,去世后其妃为昭王祈福超度,并经朝廷批准遂出资重建寺宇,并建宝塔一座。塔高27.54米,底部周长36.64米,直径12米,形制为七级八棱锥状楼阁式,与崆...[继续阅读]

崆峒佛教志

招鹤堂

    中台法轮禅寺北侧,清康熙辽左李公建。李时任职观察,与名僧传庵老人友善,出资建招鹤堂请老人住持。传庵老人禅修湛深,书法绝妙,拜在其门下者多仕绅官吏。其书风多习怀素,草书为当时僧中一绝。招鹤堂虽称堂,但其规模实为一大...[继续阅读]

崆峒佛教志

文殊庵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补岩和尚住持创修于灵龟台。建大殿三楹,面南坐北,奉祀文殊菩萨及诸圣菩萨,并建有僧人静修房舍和厨库。其后补岩大师圆寂,到嘉庆三年(1798年),僧人净成、净法住持文殊庵,曾多方募资修葺倾颓的殿堂房舍,使文...[继续阅读]

崆峒佛教志

七佛阁

    原与灵龟台文殊庵为两院,现为一院,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由僧人照晓住持,陕西提标中营中军王之秀(张掖人)及其部属捐资创修。形制为塔型阁楼建筑,内塑七佛彩像。1987年曾对裂隙进行修补,并设铁柱铁索以助信众登攀。...[继续阅读]

崆峒佛教志

三教洞

    初创于明万历年间,址在崆峒登天梯至隍城之间南侧。洞窟式祀殿,正中净台上并排供奉着老子、佛祖、孔子三位圣者。有道众奉祀香火,三教同殿,三圣同座,这在各地都较罕见。...[继续阅读]

崆峒佛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