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清代官德 > 列表
清代官德 共有 33 个词条内容

康熙帝八拒尊号[1]

    康熙皇帝曾经说自己“凡事但求实际,不务虚名”(《清圣祖实录》,卷268)。这倒并不是自诩之词,而是他在治国理政中时刻遵从的一项准则。他曾经先后八次拒绝群臣们为他上尊号的请求,就从一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切实的例证。康熙...[继续阅读]

清代官德

一场地震引发的政治反思[1]

    清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1679年9月2日)中午,京师地区发生了一场强烈地震。据考证,这次地震的震级达八级,震中在平谷、三河一代,地震波及范围除京城外,还包括周围的河北、山西、陕西、辽宁、山东、河南六省,共计200余州县。地...[继续阅读]

清代官德

读孙嘉淦《预防三习疏》随想[1]

    一个位高望重、声名显赫、一呼百应的当权者,面对人们如潮而来的赞誉颂扬,面对周围习以为常的顺从唯诺,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仅事关个人的品德修养,更是一个严肃的政治原则问题。二百多年前,清代有位官员对这个问题发过一...[继续阅读]

清代官德

惨绝人寰的突发灾难[1]——光绪三年天津粥厂大火纪实

    光绪三年十二月初四日(1878年1月6日),天津发生一场特大火灾,造成了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巨大震动,也为人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近两千灾民葬身火海这天清晨,天津东门外一处地方,突然浓烟滚滚,火光烛天。这...[继续阅读]

清代官德

劝善与募赈[1]

    在清代,每当发生较大灾荒的时候,地方官员往往一面请求蠲免钱粮,以减轻百姓负担;一面要求朝廷发帑截漕,以赈济灾民。同时,还要向殷富之家募赈,想方设法筹集更多的救灾物资,以补官府赈济之不足。到了晚清,义赈兴起,向社会各界...[继续阅读]

清代官德

“老屋子”的比喻[1]

    在晚清政治生活中,有一个颇有点意味深长的历史现象,那就是:几乎所有不同政治派别的代表人物,都曾经把备受侵凌欺压、面临亡国灭种险境的风雨飘摇的中国比作一栋千疮百孔、即将倾塌的“千岁老屋”。但对于这栋老房子,不同政...[继续阅读]

清代官德

清代社会如何看待“官宦子弟”?[1]

    封建时代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一入仕途,头戴乌纱,衣着青紫,便权势煊赫,富贵随之。而且“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妻以夫荣,子以父贵。生活在这样家庭背景下的“官宦子弟”或“世家子弟”,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官二代”,便成...[继续阅读]

清代官德

养生与修身的统一[1]——清人家训中的“致寿之道”

    家训是中华文明中颇具特色的一种形式,以家长对家人及后世子孙在待人接物、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等方面的教诲和训示为主要内容。家训最早产生于西周,经历代发展,到明清达到鼎盛。家训主要关注的是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质、人生...[继续阅读]

清代官德

清朝的“白发卿相”现象[1]

    中国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为“致仕”,又称“休致”、“致事”。《礼记·曲礼》云:“大夫七十而致仕。”历代一般以70为致仕基本年龄。清人梁章钜曾言:“古人以四十为‘强仕’之始,以五十为‘服官政’之年,以七十为‘致仕’之期...[继续阅读]

清代官德

一个朝代的终结和一个时代的终结[1]

    1912年2月12日,以清朝隆裕太后用懿旨名义代表6岁的宣统皇帝发布“退位诏书”为标志,存在了268年的清王朝正式宣告结束。皇冠落地,君权陨灭。这对于有着数千年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历史的中国社会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继续阅读]

清代官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