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知识 > 太阳能光伏 > 正文

高纪凡

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1965年出生,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1985年获南京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获物理化学硕士学位。

  1个人简历

  高纪凡曾创办了武进协和精细化工厂并负责其管理工作达五年之久。在此之前,他创建了第一家公司,广东顺德富有洗涤剂厂并负责管理工作,长达四年时间。

  1992年,南京大学硕士生高纪凡回到故土常州创业,成立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当他获悉到2010年,美国要在商住建筑、办公大楼安装100万套太阳能光电系统进行屋顶发电时,高纪凡敏锐地感到:利用太阳能技术打造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市场前景和社会效应都无可估量。

  2006年12月,天合光能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并于2007年6月成功引入资本。

  高纪凡现担任第十届民建中央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常州市新北区政协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太阳能建设委员会副主席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新能源商会常务副主席。常州市太阳能学会理事长、常州市政协常委、常州工商联副会长。

  2半路出家

  一开始高纪凡师从已故的中科院院士唐敖庆先生,而且他确实是打算做化学添加剂并打算将其发扬光大的。

  然而,1997年签订的《京都议定书》使他认定了各国需要新型能源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同时继京都议定书后,美国克林顿签署了《百万屋顶光伏计划》,这个判断让他做了当时很多人不解甚至觉得疯狂的决定——1998年,并非太阳能专业出身的高纪凡,却成立了全国、乃至全球最早一批光伏企业,天合光能。

  一座“太阳房”就是一个独立的电站。为了给偏远的乡镇、村落,甚至远离村落独户而居的农牧民带去光明,高纪凡和他的天合人以让太阳的光能,温暖、照亮每一个角落为人生使命。

  以人无我有卓然于市场,高纪凡是将氟碳铝板幕墙引入内地的第一人。

  高纪凡貌不惊人,思想却很前卫,老爱做一些不合常理、异想天开的事。

  选择人生时,因“中国不缺写书做学问的人,缺的是把知识转化成财富的企业家”,他告别读博士做学问的人生坦途,钻到广东的一间陋室里,开发出8个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的化工新产品,成就了“下海”后的第一个精彩;因从江南乡间的田垄中走出,还想把根须深扎在家乡的沃土中,就放弃了到美国深造的机会,虽然已办妥到大洋彼岸的一应手续;因要搭一个科技产业化的平台,他把所有的钱甩进了企业,一家人甘居陋室。

  选择商机时,听说欧美国家已在使用一种新的建筑外装饰材料———氟碳铝板幕墙,就下决心不惜重金引进。这种产品所具备的优越性能和市场竞争优势,当时连很多建材专家都不甚清楚,但嗅觉灵敏的高纪凡却决心要吃这个“螃蟹”,做把氟碳铝板幕墙这个新产业引入常州的第一人。其实不仅仅是常州,当时除了深圳有一家外资企业外,内地还无其他企业进入这个新兴行业。

  1997年底,常州天合应运而生。1998年初即从日本引进生产线,用最快的速度开始了铝板幕墙的大规模生产。

  书生下海,须兼具专业知识和商业智慧,才能成其大器。高纪凡志在做专家型的企业家,而不只是研发新产品的专家。

  知识分子“下海”的优势在哪里?

  高纪凡认为,他从书斋和学历中获得的收益,并不仅仅只是“理学硕士”的头衔所标志的专业背景。更重要的是多年寒窗苦读,培养训练出来的思想方法和运作能力。读书使他有了开阔的眼界,开放的胸怀,使他具备了从纷乱复杂的矛盾中理清头绪,明确方向的分析力、洞察力,以及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当机立断做出抉择的魄力和能力。

  正是这样的素质和能力,使转产入行刚一年的天合,拿下的第一个项目竟然是北京标志性建筑之一的中央军委大楼外墙装饰工程。实事求是地说,这次中标并没有太激烈的竞争。国内氟碳铝板幕墙生产刚刚起步,苛刻的设计要求,已使意欲一争者或望而却步,或被自然淘汰出局。有些厂家即使有实力一拼,要完全消化理解设计要求也须假以时日。而此时,天合已全国独此一家地率先拿出了能满足设计条件和要求的样品,于是当然地成为无人能与之匹敌的中标者。

  天合名气大增,被誉为“黑马”,一跃而成为该行业华东老大。订单滚滚而来,华彬国际大厦、南京国税大楼、人民日报编辑大楼的外墙或屋顶都纷纷选用了“天合造”。

  人们早就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现象,投笔从商的书生不少,但真正成为大家的不多。其中一个原因是知识分子们很难跳出就知识论知识,就技术谈技术的窠臼。而高纪凡跳出来了。他用市场的眼光看技术,用技术的价值分析市场。不仅能对和他的专业紧密相关的产品做出决断,同样也能对专业以外的产品和产业进行分析和判断。所以他不仅在产品研发中,而且在市场把握上,都措置自如,游刃有余。

  “天合研制成功中国首座‘太阳房’”在中央电视台旧闻新播。顺应大势,引领潮流者必得天时与地利。

  2001年1月,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了一条新闻: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座“太阳房”。这实际上是4个多月前的一桩“旧闻”。因为国际奥委会官员到北京考察奥运会筹办情况,中央电视台记者专程从北京赶到常州调片,在国际奥委会官员抵达北京的当晚,作为中国开发新能源的成功范例,和“绿色奥运”精神的具体体现,被再次重点播出。

  这座所谓的“太阳房”,即“太阳能源建筑系统”样板房,将太阳能发电功能和建筑材料结合在一起。室内没有一个外接电源,所有电器全靠太阳能发电。完全达到了国际上“零能建筑”的指标。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认定为中国第一座太阳房,创造了新的中国纪录。这是中国太阳能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高纪凡在他的氟碳铝板幕墙事业如日中天,企业正以50%的高速度超常规发展的时候,做出的又一个出人意料的抉择。

  那时铝板幕墙作为建筑外墙新宠,处在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蜜月期。高额利润和巨大的市场需求吸引为数不少的企业正改弦更张,拼命地向这个行业聚集。高纪凡和他的企业作为行业排头兵,已拥有很高的资信度和很大的市场占有率。而他却要另辟蹊径。做企业的人怎能放着大把的现钱不挣,去搞那还是雾里看花、前景不明的光伏发电呢?而且,那是一个电供大于求的年代,电网上现成的电还卖不出去,谁需要你开发不知性价比如何、有无市场竞争力的太阳能?

  虽然几乎没有人理解、支持,但高纪凡坚信自己这一步棋没有走错。他早就意识到,行业迅速膨胀的结果将是市场的迅速饱和,企业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小,恶性竞争将日趋剧烈。何况,他的转产并不完全是重打锣鼓另开张,而是在现有产品的属性上进行逻辑延伸,即在建筑外墙上再增加利用太阳能发电的功能。这不仅能继续发挥优势,保持“第一人”的地位,还能有效避免雷同,从恶性竞争中突出重围。这不仅不是对本业和优势的背弃,而是进一步的发挥和提升。

  目光锁定太阳能,支撑最终决策的资讯便源源而来:克林顿在美国实施“百万屋顶计划”———到2010年,全美的商住建筑、办公大楼安装100万套光电系统,利用太阳能屋顶发电;“世界太阳能高峰会议”倡议在全球无电地区推行利用太阳能发电的“光明工程”;我国政府提出到2010年,要利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和小水电技术解决2300万边远地区人口的用电问题,这就是科技型企业家脑、眼、心并行的优势。

  3乐于分享

  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但只有拥有发现的眼睛,才能去辨别,感知这一切,谈起当年的决定,以及光伏产业的蓬勃发展,高纪凡解释曾经的决定并不是一时冲动: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是在行业的背景下开始的,而促使他做出决定的正是由常规能源的日益枯竭决定的,节能减排,需要用可再生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同时美国的《百万屋顶光伏计划》作为一个推动,它所带来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而中国走向世界,也是势在必行的。

  对于大量的资本进入光伏市场,他表示,这并不是件坏事,虽然急速的扩张可能造成市场饱和,产品质量下降及不良竞争等问题,但太阳能的利用还远远不够,全球现有光伏企业的规模和数量要达到欧洲能源组织制定的本世纪末太阳能占能源结构的50%的目标还远远不够,因此这个市场的蛋糕还非常大,而10家海外上市的公司对于国内任何一个行业来讲,都是很罕见的,但对于光伏行业来说,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只是微乎其微。而能认清短时间的市场形式与大背景的联系,正是天合的特色之一。

  4十年磨剑

  随着一大批光伏企业在江浙一带开花结果,光伏在当地成行成市,迅速成为当地一个新兴的支柱产业。这个产业兴起的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对当地产业结构变革的拉动之大,前所未有。

  以江浙一带的光伏企业为核心,中国的光伏产业正式形成,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

  随着众多光伏企业的财富效应日益显现,大量国内外重量级的资本被吸引过来,中国的光伏产业成为了世界资本关注的焦点之一。

  从1998到2008,10年的时间能做多少事情?

  你能给出的答案,恐怕不只一件。

  但对于高纪凡而言,总结他所领导的天合光能在这10年间所做的,却只是在一场特殊的长跑比赛中“跑出了几步而已”。

  毕竟,这项光伏领域的长跑,也才开始不久。

  十年虽然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却足以让中国的光伏产业成为了“中国制造”的又一个典型代表。

  1999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仅为2.5兆瓦,与日本、美国和欧洲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已经达到1088兆瓦,超过日本的920兆瓦和欧洲的1062.8兆瓦,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分会主任赵玉文说。

  在这十年间,中国涌现出太多的光伏企业,但有三家不可不提:天合光能、无锡尚德和江西塞维LDK。

  1998年,高纪凡和几位研究人员组成团队一同创立了常州天合光能。随后,天合入选了规模达8000万元的西藏“光明工程”,“18勇士进西藏”成功安装了39台太阳能发电机组。

  天合光能应该算是光伏产业的先行者,是国内最早做光伏的一批。

  但国内弱小的光伏市场显然无法支撑天合光能的进一步发展。2000年时,中国的光伏产能仅为3兆瓦,而同期的日本已经达到了128.6兆瓦。

  和国内一些同行一样,天合光能真正实现跳跃式发展是从德国开始。

  1999年,德国政府开始实施“十万屋顶计划”,并从2000年开始,给予太阳能发电每千瓦时约0.5欧元的补贴。

  2001年时,天合光能进入了德国市场,其产能规模也逐渐扩大,到2005年时已达到25兆瓦。

  但就在2005年,以生产光伏电池组件为主业的无锡尚德开始“抢跑”,并一跃成为中国光伏产业的领军企业。

  2005年年底,无锡尚德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中国光伏第一股”的概念让其受到了世界瞩目。融资近4亿美元的无锡尚德之后的发展可谓迅速。通过收购日本MSK,无锡尚德还成功切入了日本市场。

  2007年底,无锡尚德财务总监张博逊对外表示,该公司2007年的产能达到480兆瓦,产量达到325兆瓦。这一数据让尚德在世界光伏行业排名跃升至第二位。

  在无锡尚德之后,江西塞维LDK则以上游多晶硅资源为立业之本。依靠“拥硅为王”的概念,以硅片切割起家的LDK成为了中国光伏行业的一大黑马。

  2007年6月,LDK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从上市之初,LDK宣布的1.5万吨多晶硅建设计划就备受瞩目。其中,计划于2008年底投产的一期项目规模为6000吨,这让饱受硅料短缺之苦的下游电池厂商心动不已。

  相形之下,天合光能虽然也在2006年12月登陆了美国纽交所,但却没有像无锡尚德和LDK那样被聚光灯包围。

  对此,高纪凡态度冷静:光伏产业是一个长跑,说谁第一还为时尚早。蓝天排行榜,天合光能也排到了第二位。

  在该榜单上,排名第一的依然是无锡尚德,而保定天威英利、南京中电和LDK却排在了天合光能之后。

  2012年,光伏组件的价格将降到2到2.5美元,系统的价格会达到3到4美元/瓦,届时日本、意大利等国的电价会达到0.2到0.3美元/度,已经达到平价电力。

  在高纪凡看来“这是光伏产业的一个目标,也是天合的目标,而实施垂直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也是想率先达到平价电力所要求的水平。

  赵玉文认为,随着光伏系统安装量的扩大,产业规模每增加一倍,光伏组件的价格将下降20%。

  他的预测也更为乐观:预计到2010年,光伏发电成本将下降至0.14美元,2015年更会达到0.06美元。到2020年时,光伏发电的成本将可以与常规火电成本持平,不再需要《可再生能源法》的帮助便可参与市场竞争。

  天合光能只是世界光伏版图上的一个点,顶多,这个点稍大一些。

  但天合光能绝不是孤立的一个点,在它的周围,有无锡尚德、CSI阿特斯、南京中电……

  如果换个更宏观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的还包括常州,包括江苏。

  而江苏,现已见证了一个国际光伏产业群的兴起,身处其中的尚德、天合等公司的发展已是江苏光伏产业的一部分。

  天合的发展要抓住三样东西:一是资本的国际化,二是多晶硅原料,三是人才。前两者通过上市和签订供应长单解决了,但人才却只有通过建立有影响的光伏基地才能解决。

  于是,天合光能与常州市政府共建的常州光伏产业园在4月22日开园。而扬州、徐州和无锡的光伏产业园也已各自就位。

  按照江苏人的说法,“三州一锡”的江苏光伏产业集群已经初具雏形。

  考虑到仅江苏一省2007年的光伏产能就超过了1000兆瓦,在电池片和组件封装领域占据了约全国80%、全球25%的产能和销售,这个产业集群因集约化优势可能爆发出的潜力毋庸置疑,而其庞大的规模足以让河北等省份的光伏产业园相形见绌。

  从建立之初,这些产业园区的发展目标就异常清晰,常州园区就是一个再典型不过的例子——逐渐发展成以天合光能为龙头,集产业上下游、设备、配件和辅料于一体的区域性产业集群。力争经过5年发展,到2012年达年销售额1000亿元,成为一个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整体光伏产业基地。

  这一策略已经初步见效。现包括挪威玻璃、千松研磨、菲利华等5家企业已签约入园,并带来了约20亿元的总投资。

  “不管是直接的优势,还是降低成本的优势,我相信都能体现出来。”高纪凡说。“现在只是刚刚开始。”

  但光伏产业的长跑,也才刚刚开始。

  5国际化的碰撞

  天合的资本国际化道路是自觉的,不是风险投资推动,2002年天合光能就为上市做着准备,直至2006年,天合一直在走资本国际化、人才国际化道路,在常州的天合光能总部,来自15个国家的人才聚集在一起工作,其中大多数都拥有在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工作经历带来了各个优秀企业的国际化管理思想和管理体系。当然,这些人才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习惯、经历和办事方式,伴随而来的国际化碰撞是在所难免的,但这种碰撞后的共融是高纪凡最为看重的。去芜存菁,广纳百家,才是一个国际化公司的生存之道。

  对于业界的“两头在外”的说法,对天合光能来说,实际上是并不成立的,因为天合光能是一个国际化的公司,不应该把眼光局限于国内而应放眼全球市场。

  登高望远,天合有了海纳百川的胸怀,也自然有了放眼天下的气魄,从2004年开始,天合就开始实施产业链垂直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建成并扩大了组件安装和单晶生产基地,到2007年一季度正式完成了能够涵盖硅棒、硅片、电池、组件生产和系统集成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进一步优化和控制从硅棒到组件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协同优化的工艺将会进一步降低成本,同时也将整体提高产品质量和公司盈利能力。这一模式在业内被认为是目前最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模式,在其它一流太阳能垂直一体化企业如REC和德国的SolarWorld公司都得到了充分验证。在全球光伏行业中,能够做到垂直一体化的企业不多,而天合是其中一家。

  天合已在向超一流企业的目标迈进:以我示范而制定标准,和只能遵循别人的标准,是企业在市场上是否起主导作用的试金石和分水岭。“王者风范”者,乃因“范”创风而王也。何况从来就有得标准者得天下,超一流的企业定标准的公论。

  不以成功为目标,可成功总与他相伴;不因财富而追逐,可财富常伴他左右。

  高纪凡对抉择的风险有什么心理准备?承受着多大压力?关心高纪凡的人都关心这个问题。

  心里没有压力!觉得这事应该这么做,于是就坚决地去做。

  心态如此宽松,所以他才如此举重若轻。他敛财,因为企业必须以赢利为目的。他又视钱财如粪土,因为“千金散尽还复来”。在当学生时,因为传递两条化工原料求购信息,挣到了七、八万元现金。这对一个从贫穷中走出来的农家子弟来说,是从未见过的大钱。可他却满不在乎地把它挥霍在约两个师兄弟南下考察的旅途中;几年后他又怀揣着几十万人民币从深圳回到常州,按当时的市价可买好几套豪宅。但又毫不犹豫地将其全部用于创业。

  对个人物质生活,他没有什么欲求;他自信,失败了还可从头再来。所以他不守财,且爱散财。天合骨干员工都持有公司股份。他认为有恒产者,才能有恒心。这一方面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创造更多财富;另一方面天合财富本来就是员工共同创造的,应该由大家分享。

  当初高纪凡坚决转产的另一个良苦用心是,他盼望他的技术和财富,能更多地惠及普通百姓。2001年,高纪凡的光伏电站刚刚问世,就通过常州市科委捐赠给拉萨市16套光伏发电户用系统。他中标承接了西藏昌都地区11个县40个乡光伏电站工程建设任务后,不仅竭心尽力地为照亮昌都的每个乡镇奔波劳碌,还慷慨解囊,捐资60万元,援建西藏天合光彩小学和支持西藏的社会教育事业。为回报家乡父老,又捐资100万给常州市光彩事业促进会……高纪凡愿意这样做,也有底气这样做。因为天合已占领了行业技术制高点,就像战场上的将军,抢占到有利地形,胜过雄兵百万,军威士气大振。天合团队的智慧和头脑,是一座座挖不完、掘不尽的金山银山。

  高纪凡研发出的“太阳房”还只是技术储备,天合还未能从中收回研发投资。但他坚信,本世纪能源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光伏发电将作为最具可持续发展特征的能源技术受到社会和市场的广泛欢迎。中国“光明工程”在“乡乡通”之后,还将走向村村通,户户通;到那时,“太阳房”必然大放异彩,天合光能将大大造福于百姓。


内容来自百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