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知识 > 工控 > 正文

嫦娥三号

嫦娥三号卫星

1 重要事件

  2012年1月6日,月球着陆器的悬停避障及缓速下降试验,月球巡视器的综合测试及内、外场试验等各项验证性试验完成。

  2013年9月25日,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举办月球车全球征名活动,并将于10月25日截止报名,于10月31日结束终审,并于11月上旬按程序报批。

  2013年11月26日,中国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李本正宣布:“嫦娥三号”月球车被命名为玉兔号。

  2013年11月30日,“嫦娥三号”任务发射场区指挥部研究决定,“嫦娥三号”将在12月2日1时30分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实施发射。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00.344秒,“嫦娥三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2013年12月6日17时53分,嫦娥三号进行了近月制动,在可变推力发动机点火361秒后,准确进入半径约为100公里的环月近圆轨道。

  2013年12月10日21时20分,嫦娥三号发动机成功点火,开始实施变轨控制,由距月面平均高度约100千米的环月轨道,成功进入近月点高度约15千米、远月点高度约100千米的椭圆轨道。

  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18.695秒,嫦娥三号成功实施软着陆,降落相机传回图像 。

  2013年12月15日4时35分,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玉兔号”月球车)成功分离,登陆月球后玉兔号月球车将开展3个月巡视勘察。2014年1月15日20时许,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精心组织下,“嫦娥三号”着陆器飞控工作从飞控大厅转移到长管机房,顺利转入长期管理模式,这也意味着“嫦娥三号”着陆器已开启月宫新生活。

  2014年1月25日,嫦娥三号月球车进入第二次月夜休眠。但在休眠前,受复杂月面环境的影响,月球车的机构控制出现异常,有关方面组织专家进行了排查。[1]2014年2月12日下午,“玉兔号”月球车受光照成功自主唤醒。此前,嫦娥三号着陆器于2月11日2点45分实现自主唤醒,进入第三个月昼工作期。[2]但其机构控制异常问题尚未解决,12日晚专家召开紧急会议研究恢复方案。

2 简介

  嫦娥三号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嫦娥工程第二阶段的登月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月球车。将于2013年年底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它将携带中国的第一艘月球车,并实现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

  嫦娥三号由着陆器和巡视探测器(即“玉兔号”月球车)组成,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获取月球内部的物质成分并进行分析,将一期工程的“表面探测”引申至内部探测。其中着陆器定点守候,月球车在月球表面巡游90天,范围可达到5平方公里,并抓取月壤在车内进行分析,得到的数据将直接传回地球。

3 解读三号

  嫦娥三号实物模型揭神秘面纱嫦娥三号将是中国发射的第一个地外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器(月球车),也是阿波罗计划结束后重返月球的第一个软着陆探测器,是探月工程二期(落)的关键任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叶培建介绍,嫦娥三号探测器将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月面生存、深空探测通信与遥控操作、运载火箭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等关键技术。[4]选择与以往不同区域着陆;月面软着陆就位探测与月球车巡视勘察二者同时进行并有机结合,将获得比以前更有意义的探测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利用测月雷达实测月壤厚度(1~30米)和月壳岩石结构(1~3千米);首次在软着陆地点利用数据转发器精确测定地月间距离,进行月球动力学研究;首次开展日地空间和太阳系外天体的月基甚低频射电干涉观测,进行太阳射电爆发与空间粒子流、光千米波辐射、日冕物质抛射行星低频噪声和太阳系外天体的甚低频观测研究;首次在月球上采用极紫外相机观测太阳活动和地磁扰动对地球空间等离子层极紫外辐射的影响,研究该等离子层在空间天气过程中的作用;首次进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研究太阳系外行星系统、星震和活动星系核。

发射火箭

  嫦娥三号与玉兔号(40张)“嫦娥三号”探月卫星将使用长征三号乙增强型运载火箭发射。长征三号乙增强型火箭在长征三号乙火箭的基础上开展了六大专项技术攻关,以确保“嫦娥三号”完美探月。这六项技术包括:发射窗口由少变多、“两只眼睛”提高入轨精度、嫦娥三号“坐椅”量身打造、可靠性再跃升、运载能力提高、“现场直播”火箭飞行过程。长征五号已在研制,由于直径太大,火车、汽车均无法运输,只能走水路运到海南文昌发射场。待探月工程的三期任务完成后,就可以证明我们中国人既可以到达月球、降落月球,还可以在上面进行科学探测,干完活儿后还可以安全返回,这时我们就可以送人上月球了。

携带仪器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嫦娥三号着陆器上携带了近紫外月基天文望远镜、极紫外相机,巡视器上携带了测月雷达。这些都是世界月球探测史上的创举。嫦娥三号任务将首次获得月球降落和巡视区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并将首次实现月夜生存。月球的一个昼夜相当于地球的28昼夜,白天最高温达到150摄氏度,夜晚最低则达到-170摄氏度。月面生存热控制系统的关键突破将是重要看点。嫦娥三号除了使用嫦娥二号已经验证的部分数据,还将增加测距测速雷达和激光测距仪。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但将完成不同的探测任务。

探月卫星

  与“嫦娥一号”的探月轨道不同,将来“嫦娥三号”卫星将不再采取多次变轨的方式,而是直接飞往月球。“嫦娥三号”要携带探测器在月球着陆,实现月面巡视、月夜生存等重大突破,开展月表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等探测活动。根据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的规划,中国将在2013年左右实现月球软着陆探测自动巡视勘查。

月球车

  中国多所高校及科研所已研制出10多个月球车样本,将分别为月球车最终定型提供技术支持,其中,嫦娥三号月球车地面模拟车东南大学(南京)造。他说,月球车的名字叫“中华牌”。国产月球车通过轮子“行走”,轮子上面是一个“箱子”,两侧分别有两扇能活动的太阳能板,中间有一个“桅杆”,上面有它的“眼睛”———相机。此外,还有一个机械臂,能做简单的探测活动。国产月球车整体构成相当于一个100公斤的“公交车”,搭载20公斤的仪器在工作。月球车能在月面方圆3公里的范围内行走10公里,还能绕过障碍,这样的活动将被看作是中国第一次在月球留下“足迹”。

  “嫦娥三号”各项关键技术已突破,月球车将在月面巡游,着陆器则定点守候。月球车将在月探测90天,抓取月壤放到车内分析,得到的有关数据直接传回地球。月球车巡游的范围可达到5平方公里,着陆器拍摄月球车巡游的图像也能传回到地面。

  被誉为“嫦娥之父”的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透露,“嫦娥三号”将在世界上首次“窥探”月球内部。“嫦娥三号”上携带的月球车,底部被安装了雷达装置,可以探测到距离月球表面几百米的深处,“边走边切,行走中探测月球内部结构。”

  欧阳自远透露,“嫦娥三号”将同时携带着陆器和月球车“奔月”,两者搭配一起工作,“这在世界上还是首次”。

  北京交通大学机械系副主任姚燕安教授说,各国研究的月球车,有轮式、足式、轮腿复合式、履带式。已经登月的月球车均采用轮式。姚燕安说,轮式月球车最可靠,技术最成熟。

  在研制中,履带式月球车较早被排除,因为月球上像沙子样的月壤颗粒对履带磨损非常厉害。相对而言,履带不如轮子技术成熟。另外,球形“月球车”在操控上不能精确定位转向,控制位置难度更大,也被排除。

  也有专家说,在月球车的研制中,模拟月球环境很关键。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月壤更松软。如何让月球车不失稳定性、不陷下去,都需要特殊的环境进行实验。该专家告诉记者,国内已有研究机构,在地球上模拟出六分之一重力下的土壤环境。

  不仅在设计月球车时会遇到困难,在发射时,航天部门也会对月球车提出严格要求。比如,火箭的运载成本很高,空间有限,这样就要求月球车不能过大过重,要根据火箭的承载能力和空间进行设计。

  学界也有人研究可折叠月球车。姚燕安说,在火箭里月球车团成团儿,到达月球后自动展开。这样既省空间,又能保障性能。有专家告诉本报记者,着陆舱着陆后会像花瓣样散开,月球车从里面驶出来。

排险

  月球重力较轻,月壤较为松软,温差跨度较大,国产月球车如何避免在这样的环境下翻车、被卡或者变形?

车轮结构克服翻车

  月球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表面月壤松软,这要求设计月球车时要避免沉降和翻车。专家姚燕安说,为此,月球车轮上花纹经过特殊处理。

  有专家说,因为月球上低重力,月球车更容易颠覆,所以设计时要保证不管遇到什么障碍都要让车轮和月面接触,这样不容易翻车。专家称,月球车遇到难以攀爬的障碍时会选择绕行,这样很少会翻车。

被卡时前腿抬起自救

  月球上可以预知的障碍有斜坡、台阶、壕沟、松软路面等。姚燕安说,面对这些障碍,月球车一般都是轮腿复合式,在腿前脚的部位安装轮子,类似哪吒脚踩的风火轮。遇坡时,月球车可抬腿爬行,最高爬坡30度,如遇特别艰难地段可绕行。

  2012年4月,美国勇气号火星车被卡在火星上,月球车也面临被卡危险。如果被卡,月球车也会自救。姚燕安表示,比如轮子前后左右转一转,把“前腿”抬起,会试着走出来。

  当然,除了被卡,专家们也为月球车准备了多套自救措施。姚燕安介绍,假如掉到沟里,轮腿复合式系统就可能伸开,试着爬上来。

新型材料要耐巨大温差

  公开资料显示,月球车受到辐射加热,极限温度可达150℃。未受光部位,温度则为零下130℃─零下160℃,月球夜间可达零下180℃,有些地区甚至达零下200℃。

  专家说,温差很大易造成材料变形,所以月球车材料要做到“同性不冷焊,异性不裂断”。

  专家解释说,同种材料,在真空高低温下,可能会“冷焊”粘在一起,而合金材料不同物质会分离造成断裂。所以,在选择材料时,必须避免这些情况。专家预计,中国所用材料,可能会选择更新的优质材料。

发射意义

  中国将实现对地外天体首次软着陆探测

承担任务

  2012年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发布消息称,中国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任务已经圆满完成月球着陆器的悬停避障及缓速下降试验,月球巡视器的综合测试及内、外场试验等各项验证性试验,技术方案得到验证,该工程研制取得重大进展。“嫦娥三号”任务是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关键任务,将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月面生存、深空测控通信与遥操作、运载火箭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等关键技术,实现中国首次对地外天体的直接探测。“嫦娥三号”将携带中国的第一台月球车于2013年奔月,也就是说,国产月球车将是下一阶段探月工程的亮点之一。

4 研制进展

  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任务自2008年2月立项以来,先后完成了21个月的方案设计、26个月的初样研制和20个月的正样研制三个阶段,完成了设计分析仿真、产品试制生产、试验验证、独立评估、质量复查等研制建设工作。飞行产品基本就绪,探测器系统完成总装、各种大型试验和出厂评审,整装待发;运载火箭系统完成总装和第一次出厂测试,可按计划出厂。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地面应用系统经审查都已具备执行任务能力,发射场系统完成了场区厂房、设备设施改造和靶场合练工作;测控系统完成深空站研制建设及系统间联试工作;地面应用系统的软硬件建设、试验验证、系统间联试工作已经完成。2012年初嫦娥三号转入初样研制。

    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之第二步:登陆月球

  2012年3月13日,国防科工局确认,经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会议审议,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任务正式由初样研制转入正样研制阶段。2012年5月,嫦娥三号卫星有效载荷分系统在产品性能、技术状态、质量问题、元器件、工艺、原材料、软件/FPGA、可靠性、安全性、数据包等12个方面,接受了初样鉴定产品质量复查。复查结束后,有效载荷分系统将按照复查结果查漏项、补不足,确保正样产品质量。

  2012年7月初,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获悉,嫦娥三号研制进展顺利,探测器已完成发射场合练,着陆器完成中心舱结构部装,各项大型试验和测试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2012年8月初,嫦娥三号着陆器正式开始了正样阶段测试。负责测试任务的五院总体部组织召开了“嫦娥三号探测器正样阶段电测动员会”,全面布置嫦娥三号探测器正样电测工作。据悉,正样的测试内容较初样有较大变化,测试状态十分复杂。为了确保完成整器电测工作的问题,该部首先加强策划,借鉴试验队的管理模式,加强保障条件落实、加强质量控制、加强测试覆盖性分析,加强数据判读、加强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的落实、加强过程保密与大工序交接等环节控制,确保按时完成电测任务。

  2012年11月,嫦娥三号着陆器热试车力学试验工作圆满完成。该试验是着陆器推进系统试车试验前一次重要的力学性能考核,也是验证推进系统设计状态是否满足“嫦娥三号”在轨运行性能要求的重要前提。

  2013年5月,嫦娥三号开始“登月”前的最后一项大型系统试验——热试验。这也是嫦娥三号最后一项大型系统试验开始。

  2013年8月28日,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审议批准了嫦娥三号任务由研制建设阶段转入发射实施阶段。嫦娥三号探测器将于今年底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9]2013年9月11日凌晨,嫦娥三号探测器各部件被装上货运拖车,从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五院出发,运往首都机场。之后,嫦娥三号探测器搭乘大型专用货机运抵西昌。

发射时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首席专家叶培建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透露,嫦娥三号将于2013年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并将实现月面软着陆。

  他说,带“腿”带轮子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对中国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航天器,也是中国第一次研制,技术难度很大。“嫦娥三号面临的最大难度是如何稳稳当当落在月球上。”叶培建说,必须是软着陆,不能硬撞,但软着陆不能使用降落伞,因为月球是真空,只能是一边降落,一边用反推力把发动机的速度降下来。

  他认为,通过攻关,相信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将实现一系列技术突破,以保证顺利完成探月工程二期“落”月任务,即实施月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

  “2013年左右,嫦娥三号将实现中国月球着陆器着陆月球的目标。”叶培建透露,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共有5个:虹湾、酒海、湿海、开普勒和阿里斯基撞击坑,第一次任务时,虹湾地区是首选,这个地区较平坦,光照好,易观测。

  叶培建表示,嫦娥三号着陆器将携带7台科学仪器,还有几台照相机,进行不同的科学探测任务,能够拍摄地球和地球以外的天体;月球车则携带8台仪器,包括全景相机、测月雷达等。月球车在月球上将实现自动导航、自动拐弯、自动选择路线、自动爬坡、自动避开障碍,然后自己或经着陆器把数据传输回地球。

  2013年8月,国家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李本正透露,“嫦娥三号”探月卫星将于2013年12月发射,其携带的“中华牌月球车”将可在月球工作三个月到半年,之后永远留在月球。[11]2013年8月28日,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召开第十一次会议暨嫦娥三号任务进场动员会,审议批准了嫦娥三号任务由研制建设阶段转入发射实施阶段。嫦娥三号探测器将于今年年底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

发射地点

  外界猜测,如果条件成熟,嫦娥三号探月卫星或许会移至海南航天发射场发射。海南航天发射场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继酒泉、太原、西昌之后的第四个卫星发射场,也将是中国发射条件最优越的发射场。由于已建成使用的3个发射场不是戈壁沙漠就是黄土高原,再就是深山老林,其运输条件很难满足未来5米直径大型运载火箭的转场需要,而通过海上运输,此难题便迎刃而解。“嫦娥三号”有望于2013年发射,而于2009年9月开建的海南航天发射场也称将在2013至2014年间建成并投入使用,加之该发射场又是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承建,所以外界一度认为“嫦娥三号”有望在海南发射。

  其实嫦娥三号的真正发射地点是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013年8月28日,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对外宣布,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当天召开第十一次会议暨嫦娥三号任务进场动员会,审议批准了嫦娥三号任务由研制建设阶段转入发射实施阶段。嫦娥三号探测器将于今年年底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

突破

  据了解,“嫦娥三号”是我国第一个月面软着陆探测器,开展着陆器悬停、避障、降落及月面巡视勘察,还将突破在严酷环境下生存以及深空测控通信等关键技术。有关负责人表示,“嫦娥三号”任务的实施,将使中国航天相关技术实现巨大跨越。

  据了解,嫦娥三号已经完成总装,正在总装测试大厅进行电测试,嫦娥三号上的产品已经陆续组装到卫星上,各个单机组合以后,互相之间的性能是否匹配,组成一个探测器后性能是否满足预期设计的指标要求,要进行验证测试。

  据专家介绍,由于要实现落月任务,嫦娥三号的结构与嫦娥一号和二号有所不同,包括两个系统,一个是着陆器,另一个是巡视器,也就是俗称的月球汽车。发射升空后,着陆器带着巡视器经过奔月、环月后,最后着陆于月球表面。

  据了解,除了敏感器和自主导航仪器外,还有降落时用的大推力发动机、着陆缓冲机构等都是新研制的产品,这些新研制的产品比例超过80%。

最后准备

  “嫦娥”这个美丽的名字,一直以来都寄托着人们对月亮的无限向往,因此“嫦娥奔月”的神话在民间流传了几千年。如今,登九天揽月将不再只是传说,甚至已经可以掐指计算。日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科研团队已经在为嫦娥三号探测器这位美丽“姑娘”的奔月之旅,做着最后的准备。

  四月的北京,天气已经转暖,和煦的春风扑面而来,带给人们无限惬意。

  可是,在北京唐家岭的五院卫星总装试验大厅(以下简称AIT大厅)内,却是另一番景象——恒温恒湿的高净度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氛。技术人员们忙碌的身影让人感觉到,这里的工作紧张而有序。

  在AIT大厅内,五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的试验人员们正在进行嫦娥三号探测器的热试验准备工作,通过本次试验来最终确认其能否忍受在奔月、落月过程中所要承受的严峻考验。

  在月球上,受光部位的极限温度可达150℃,未受光部位的温度则为-130℃~-60℃,而到了夜间,温度会降到-180℃,有些地区甚至低至-200℃。为了使嫦娥三号能够承受这样恶劣的环境考验,所做的一切准备都显得至关重要。

  在AIT大厅里,嫦娥三号这一原本大家想象中的“淑女”,看起来更像是一位威风凛凛、身披“金甲圣衣”的将军。

  原来,为了能够更加真实地模拟太空环境,技术人员为她穿上了一件“盔甲”——这件“盔甲”由3000余片外热流以及中、高、低温多层组件编织而成。

  嫦娥三号将穿着这身“盔甲”在真空热模拟试验器内待上40多天,期间将接受高温炙烤和低温寒冷这样冰火两重天的考验。

  热试验开始之前,在现场指挥人员的口令下,所有试验人员全神贯注、各司其职,根据指挥岗的调动,小心翼翼地将嫦娥三号探测器轻轻吊起。

  只见嫦娥三号缓缓升到厂房30米的高空,大有“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祥云”的架势。

  在高空短暂悬停调整后,嫦娥三号探测器被轻轻地放入试验器中。

  从侧面看过去,“嫦娥”置身于漆黑的环境,仿佛进入了传说中的“广寒宫”。而就是在这里,她将开始她登月前的最后一项大型系统试验——热试验。

  “热试验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着陆器和巡视器一起进行试验;第二阶段这两个部分将分别进行试验。与以往不同,此次嫦娥三号探测器将实现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新任务。”嫦娥三号调度田帅向记者介绍道。

  未来,当嫦娥三号探测器着陆月球之后,巡视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月球车”,将在月球表面巡游,着陆器则定点守候。

  巡视器需要完成为期90天的月球探测任务,并抓取月壤在巡视器内进行分析,之后将得到的有关数据直接传回地球。在这90天内,巡视器巡游的范围可达到5平方公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嫦娥三号着陆器上携带的极紫外月基天文望远镜、极紫外相机,以及巡视器上携带的测月雷达,都是世界月球探测史上的创举。

  “嫦娥三号探测器将首次获得月球降落和巡视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信息,还将首次实现月夜生存。这将是我国探月‘三步走’战略中极为关键的一步,她的表现值得我们期待。”嫦娥三号总设计师孙泽洲充满信心地说。

5 技术创新

  嫦娥三号卫星(11张)2010年6月,中科院院士、中国绕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透露,计划于2013年发射的“嫦娥三号”卫星将实现软着陆、无人探测及月夜生存等技术创新。

  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7月底曾表示,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正样研制进展顺利,2013年下半年择机发射。

  他表示,嫦娥三号创新性将主要体现为中国首次实现在地外天体表面无人自动巡视、首次实现探测器月夜生存、首次建立覆盖火星探测范围的测控通信网、首次自主开展月面就位科学探测等4个方面。

  每年的10月4日至10日是联合国设立的世界空间周,中国宇航学会北京举行2012年世界空间周科普报告会,欧阳自远在科普报告中说,嫦娥三号任务的技术目标包括掌握地月转移轨道发射技术、突破月球软着陆技术、突破月面巡视技术、掌握探测器间相互通信技术、试验月夜生存技术,其主要科学任务是月面地形地貌探测、月壤综合探测、月球动力学研究和空间天气探测与研究。

  据中国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介绍,即将于2013年左右发射的嫦娥三号探测器有三大亮点。在嫦娥三号配置的多种科学探测仪器中,有三台仪器都将实现国际上首次科学探测。

  1.在着陆器的顶部安装了一台近紫外光学望远镜,将实现国际上首次利用月基光学望远镜开展重要天体光变的长期连续监测和低银道带的巡天观测。主要监测致密双星、活动星系核、短周期脉动变星等。

  2.在着陆器的顶部安装了一台极紫外相机,将对地球周围的等离子体层产生的30.4nm辐射进行全方位、长期的观测研究。这是国际上首次在月面上利用极紫外相机对地球空间等离子体层实施大视域一次性的极紫外成像,从整体上探测太阳活动和地磁扰动对地球空间等离子层极紫外辐射的影响,研究等离子层在空间天气过程中的作用,并能提高我国空间环境监测和预报能力。

  3.在月球车的底部安装一台测月雷达,这是国际上首次直接探测30米深度内月壤层的结构与厚度和数百米深度内月壳浅层的结构。

月夜生存

  月球晚上的温度是零下180℃,而且一天黑就是半个月,如果不能持续提供能源,保证一定温度,所有的仪器都会冻坏,唯一能满足这种要求的是原子能电池,可连续工作30年,这项技术中国已经攻克。

软着陆

  软着陆是踏上另一个星球进行实地科学探测的第一步,是所有探测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软着陆方式分为

  降落伞式,缓冲气垫式和火箭反推式三类。欧阳自远介绍,在月球表面降落从某种程度上说比在火星降落要难的多。月球上由于它没有大气,是真空状态,所以降落伞是不能用的,气垫也没办法,它外面是真空,气垫它会极度的膨胀的很快,唯一的一个选择就是整个的降落的过程完全用着陆器底下的发动机往反方向在底下往上推,减少着陆器的下降速度。而这种软着陆方式对于发动机控制技术,月球着陆器的姿态控制技术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嫦娥三号在月表着陆主要分为探测器接近月面、软着陆发动机点火、着陆撞击直至稳定三个阶段。大概一直下降到100米高度的时候我们要悬停,就停在那儿了。嫦娥三号的着陆器确实有很好的功能,有智能,它对月球表面就看得很清楚了,它来选择自己挪动一点位置,看到底下是特别特别平缓的地方,它就会决定在这个地方下降,完全可以控制。软着陆就进行到了第二个阶段。除主发动机外,软着陆发动机降开始工作。控制人员就在它下降的过程当中发动机反推,这个当然都算好了,用多大的能量,发动机点火多少时间,慢慢慢慢让它降下来,最后到达距月面4米高的地方,那就是比一层楼高一点吧,把所有的发动机关掉。再开的话,月面上的尘埃、灰尘都会把它吹起来,这样的话要影响以后的工作,也影响安全,所以到了4米高的时候让它的速度达到零,然后把所有的发动机关掉,4米高就让它自己掉下来,就是自由落体了,当然能确保着陆器上所携带的东西以及月球车能够完整的,完好的,安全的降落在月球表面。

  嫦娥三号月球着陆器的悬停避障、缓速下降、分阶段软着陆等多项关键试验已经圆满完整,整套技术方案也得到了验证。

  降落地点:嫦娥三号预定的登录地点是北纬44度的虹湾,是在雨海西北扩展


内容来自百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