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知识 > 电子工程 > 正文

802.11标准

IEEE802.11是IEEE最初制定的一个无线局域网标准,主要用于解决办公室局域网和校园网中,用户与用户终端的无线接入,业务主要限于数据存取,速率最高只能达到2Mbps。由于802.11在速率和传输距离上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IEEE小组又相继推出了802.11b和802.11a两个新标准。三者之间技术上的主要差别在于MAC子层和物理层。

  IEEE802.11是IEEE最初制定的一个无线局域网标准,主要用于解决办公室局域网和校园网中,用户与用户终端的无线接入,业务主要限于数据存取,速率最高只能达到2Mbps。由于802.11在速率和传输距离上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IEEE小组又相继推出了802.11b和802.11a两个新标准。三者之间技术上的主要差别在于MAC子层和物理层。

  虽然有人将Wi-Fi与802.11混为一谈,但两者并不一样。(见下文IEEE802.11b)

  历史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线通讯因在军事上应用的成果而受到重视,无线通讯一直发展,但缺乏广泛的通讯标准。于是,IEEE在1997年为无线局域网制定了第一个版本标准──IEEE802.11。其中定义了媒体访问控制层(MAC层)和物理层。物理层定义了工作在2.4GHz的ISM频段上的两种展频作调频方式和一种红外传输的方式,总数据传输速率设计为2Mbit/s。两个设备之间的通信可以设备到设备(adhoc)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在基站(BaseStation,BS)或者访问点(AccessPoint,AP)的协调下进行。为了在不同的通讯环境下取得良好的通讯质量,采用CSMA/CA(CarrierSenseMultiAccess/CollisionAvoidance)硬件沟通方式。

  1999年加上了两个补充版本:802.11a定义了一个在5GHzISM频段上的数据传输速率可达54Mbit/s的物理层,802.11b定义了一个在2.4GHz的ISM频段上但数据传输速率高达11Mbit/s的物理层。2.4GHz的ISM频段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通用,因此802.11b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苹果公司把自己开发的802.11标准起名叫AirPort。1999年工业界成立了Wi-Fi联盟,致力解决符合802.11标准的产品的生产和设备兼容性问题。802.11标准和补充。

  IEEE802.11,1997年,原始标准(2Mbit/s,工作在2.4GHz)。

  IEEE802.11a,1999年,物理层补充(54Mbit/s,工作在5GHz)。

  IEEE802.11b,1999年,物理层补充(11Mbit/s工作在2.4GHz)。它有时也被错误地标为Wi-Fi。实际上Wi-Fi是Wi-Fi联盟的一个商标,该商标仅保障使用该商标的商品互相之间可以合作,与标准本身实际上没有关系。

  IEEE802.11c,符合802.1D的媒体接入控制层桥接(MACLayerBridging)。

  IEEE802.11d,根据各国无线电规定做的调整。

  IEEE802.11e,对服务等级(QualityofService,QoS)的支持。

  IEEE802.11f,基站的互连性(IAPP,Inter-AccessPointProtocol),2006年2月被IEEE批准撤销。

  IEEE802.11g,2003年,物理层补充(54Mbit/s,工作在2.4GHz)。

  IEEE802.11h,2004年,无线覆盖半径的调整,室内(indoor)和室外(outdoor)信道(5GHz频段)。

  IEEE802.11i,2004年,无线网络的安全方面的补充。.

  IEEE802.11j,2004年,根据日本规定做的升级。

  IEEE802.11l,预留及准备不使用。

  IEEE802.11m,维护标准;互斥及极限。

  IEEE802.11n,更高传输速率的改善,支持多输入多输出技术(Multi-InputMulti-Output,MIMO)。

  IEEE802.11k,该协议规范规定了无线局域网络频谱测量规范。该规范的制订体现了无线局域网络对频谱资源智能化使用的需求。

  IEEE802.11p,这个通信协定主要用在车用电子的无线通信上。它设置上是从IEEE802.11来扩充延伸,来符合智能型运输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ITS)的相关应用。

  除了上面的IEEE标准,另外有一个被称为IEEE802.11b+的技术,通过PBCC技术(PacketBinaryConvolutionalCode)在IEEE802.11b(2.4GHz频段)基础上提供22M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但这事实上并不是一个IEEE的公开标准,而是一项产权私有的技术,产权属于德州仪器


内容来自百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