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知识 > > 正文

能源危机

是指因为能源供应短缺或是价格上涨而影响经济。这通常涉及到石油、电力或其他自然资源的短缺。能源危机通常会造成经济衰退。从消费者的观点,汽车或其它交通工具所使用的石油产品价格的上涨降低了消费者的信心和增加了他们的开销。

基本信息

  能源就像我们的身体五脏六腑(煤、石油、森林、海洋与土地等),即使不生病(生病时,就像地球的各类自然灾害),人一旦上了年纪其五脏六腑也会衰竭殆尽而自生自灭。

  能源科学就能源科学一词我肤浅的说两句:能源,是我们能采集到的而利用它,是应用采集的资源而加以开发,再应用过程中形成各类学科,我认为是属于应用科学,实事求是去探索而加以应用的结果,才使得我们的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

  地球比作人体人类的开采,使地球的五脏六腑已经进入中年!而人类的精神是健康向上的(知识领域与各类研究领域),但是,这是有限的.......不论怎样的发明都离不开现有的知识,是知识的范畴(称之为知识圈内的知识)。

  解决能源危机改写人类历史靠我们现有的知识是不可能的。上帝早已造就了一个解决能源之“物”而这个“物”人类只是会仿造它,却不会从本质上去改变它。我相信跨世纪的发明(是知识圈外知识),在不远的几年中即将问世!它的问世,使各国人民更加和睦相处!使我们这个星球更佳翠绿!

经济影响 

市场经济的能源价格是受供需关系的影响,而供需关系中的供或需改变都可以导致能源价格的突然变化。

  虽然一些能源危机是由于市场应对短缺的价格调节而产生,但在某些情况下,危机可能是市场的流通不畅通、缺乏自由市场而导致。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认为价格控制是1973年的能源危机的重要因素。

能源危机

  世界

  1973年能源危机-原因:石油输出的主要力量为阿拉伯国家,他们因不满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而采取石油禁运。

  1979年能源危机-原因:伊朗革命爆发。

  1990年石油价格暴涨-原因:波斯湾战争。

  加州电力危机-原因:电力管制政策失败,加上供给小于需求。

  英国石油抗议活动-原因:英国油税已高居不下,而原油价格却又上扬。

  与2005石油价格上扬-原因:供需关系失调。

  我国

  我国能源危机是能源政策的危机

  我国当前正逢能源高消耗期来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国有石油巨头纷纷“走出去”开发国际市场,我国政府也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不过,在全国政协委员、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看来,我国的能源政策依然存在着很多不完善之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国的能源危机是能源政策的危机。

  王玉锁表示,每遭遇停电、气荒、油价高涨等能源危机时,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无不为之焦急,但是当我们坐下来冷静地思考会发现,如果能源政策能有所改变、如果相关配套政策能真正促进现有能源政策落地,那么我们会减少很多危机。他列数现行能源政策的不合理之处,例如:“非公经济三十六条”中已经明确鼓励非公经济进入能源相关领域,国家在坚持“立足国内,开拓海外”的原则下也鼓励企业“走出去”,由于没有明确的配套政策出台,致使非公经济既不能在国内进入更宽的能源业务领域,也不能与国外机构进行实质性的合作或投资,坐失了很多获取国际能源的机会;国家为了改变能源结构,大力倡导发展包括煤基醇醚燃料等在内的新清洁替代能源,但是对于这些新清洁能源的准入及相关支持政策一直没有出台,导致新清洁能源的推广进程大大减缓。

  “政策直接主导着产业的方向和进程,能源政策同样影响着能源危机的缓解或加剧。”王玉锁向全国政协提案组提交了《关于建立市场传导机制,调整能源政策,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危机的建议》提案。提案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加快非公经济准入进程。发改委应牵头抓紧制定这方面的配套政策,尤其是行业进入许可方面。在坚持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原则下,应加快非公经济进入到能源领域的速度和扩大能源产品的经营范围。在能源的国际化业务上,如石油、液化天然气的进口和海外能源领域的投资等,国家应尽早出台政策支持非公经济进入,让企业用市场行为到国外获取能源。第二,简化报批操作程序,加快能源政策落地。在落实能源配套政策的操作上,要以创新方式简化常规的流程。建议由发改委负责总协调,企业只需将各种申报资料提交给发改委下属的能源主管机构,由其去协同相关部门,减少企业的协调部门和成本,从而加快政策的落地速度,提高企业运转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第三,推进新清洁能源产业化,加快行业标准与产品标准的出台。

能源战争

  综述

  众所周知,自从三次科技革命以来,能源成为了国家经济的命脉.而地球上的能源是有限的.于是在各个大国之间引发了一些与石油有关或纯粹是为了石油的战争.为了争夺对世界资源与能源的控制权,导致了两场世界大战的爆发.一战中31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了战争,伤亡人数达3100万,其中死亡1000万人,军费支出与战争损失共计3877亿美元.二战中这个数字成倍增长.7年的战争中有60个国家参与,总伤亡人数达9000万人,死亡了5000万人,直接军费支出1117亿美元,物质损失3万亿美元.二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资源与能源展开了40多年的冷战.中东石油,南非的黄金和金刚石,扎伊尔的铜矿……石油战争永无宁日!刀光剑影,能源博弈将愈演愈烈……

  石油战争

  前言

  中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区,每一次的中东战争都会导致石油危机.

  第一次石油危机

  1973-1974第一次石油危机产生于第四次中东战争.为打击以色列与西方国家,阿拉伯国家使出狠招:10月16日提高石油价格,第二天减少生产,并实施对西方国家的禁运,使油价从3.01美元每桶增加到11.651美元.随着阿拉伯国家1100亿美元的巨额收益,伴随着的是西方国家(包括日本)的经济衰退.保守估计,此次石油危机至少使全球经济倒退2年.

  第二次石油危机

  1979-1980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则由两伊战争引起的.两大产油国的战争造成国际油价飙涨,再次使西方国家遭受打击.以美国为例GDP增长率由1978年的5.6%下降到1980年的3.2%,直至1981年0.2%的负增长.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日本由第一次石油危机吸取经验,进行了大规模的产业调整,增加了节能设备的利用,提升核电发电量,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保持了3.35%的增长率.一举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深思啊……

  1990年的海湾战争是一场彻彻底底的石油战争.当时美国总统老布什曾表示:如果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权落到萨达姆手中,那么美国人的就业机会,生活方式都会遭受大毁灭性的灾难.于是联合西方国家发动海湾战争.期间油价曾飙升至40美元每桶.不过由于国家能源机构的及时运作,再加上沙特阿拉伯的支持,很快便渡过了这次石油危机.

  伊拉克战争名为反恐战争,实为石油战争.美国经济当时已经放缓,急需大宗商品来刺激.联合英国发动石油战争.结果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不仅造成恐怖组织的大量泛滥,也直接导致了08年的经济问题,是一场全球的噩梦.

  总结

  总的来说,这几次石油危机都具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对处于上升循环末期,即将盛极而衰的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历史上的几次石油价格大幅度攀升都是因为欧佩克供给骤减,使市场陷入供需失调的危机中.

  由于石油的特殊性,因此石油可以作为武器.2006年的俄乌油气之争是这个最好的例子.06年乌克兰发动颜色革命,妄图从独联体内分离出去,在俄罗斯看来这是不可原谅的,便停止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使乌克兰在冬天极不好过,这也影响到了欧洲,欧盟就对俄罗斯的油气依赖会变为政治风险进行了多场辩论.这场不见血的战争让“某些政治家会感到脊背上冷汗直流”,让西方感到了一个“油气沙皇”的崛起……这场战争对于中国更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未来展望

  预计到了2010,2015和2020年,中国石油净进口率将达到55.4%,57.4%和59.7,超过了石油安全的极限.如果真的发动战争,美国与一些西方国家很有可能会以能源来打击中国……

石油

  概况

  石油的各种用途中,最主要的需求来自于炼油厂的商业用途∶提供取暖和交通运输。石油需要经常和北半球的季节交替相适应,冬季由于需要大量的取暖用油,所以需求量就很大。事实上,仅美国就占了全球60%的石油消费,在北美如果某个冬季特别寒冷就会严重地影响到全球油价,导致国际油价上涨。

  石油的供应大致上由一些拥有大量石油储藏的国家所控制,包括阿拉伯联合大公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挪威、科威特和委内瑞拉等国家

  主要的产油国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ofPetroleumExportingCountries,简称OPEC)。OPEC控制了全球石油出口的大部分产量,对世界油价具有强大的杠杆作用。如果OPEC决定减少成员国的出口配额,油价就会由于供给减少而上涨,同样OPEC也可以通过增加石油生产来降低油价。影响OPEC实行这些政策的动机源于成员国各自的利益。

  不过OPEC的行动仍受到一定限制。如果OPEC把油价抬得过高,那么一些原本无利可图生产规模也较小的资源如沥青砂,将变得有利可图而抢占石油的市场。除此之外,为了抬高油价而过分的限制产油国的石油出口也会对这些国家的石油生产商产生反作用。

  油产国储藏量

  1985年OPEC产油国调整对储藏量的估计。虽然那一段时间没有发现大规模的新油田,那些国家大幅度的提高了储藏量的估计。一部分专家认为,这些数据有刻意高估的嫌疑,所以有待考证。可能OPEC国家的真实储藏量比其对外宣称的要少。如果宣告较高的数量,油产国更容易得到外来投资、银行贷款等。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按石油出产国的说法,年年新发现的石油矿床能够几乎完全代替所出产的石油∶储藏量一直很稳定,没有起伏。例如,如果没有新的发现,沙特阿拉伯每年出产300亿桶,储藏量也应该跟着减少。(除非这些国家没有把过去出产的石油从所宣称的储藏量扣掉)

能源危机

  一、能源危机迫在眉睫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得益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与核裂变能的广泛的投入应用。因而它是建筑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然而,这一经济的资源载体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石油储量的综合估算,可支配的化石能源的极限,大约为1180~1510亿吨,以1995年世界石油的年开采量33.2亿吨计算,石油储量大约在2050年左右宣告枯竭。天然气储备估计在131800~152900兆立方米。年开采量维持在2300兆立方米,将在57~65年内枯竭。煤的储量约为5600亿吨。1995年煤炭开采量为33亿吨,可以供应169年。铀的年开采量为每年6万吨,根据1993年世界能源委员会的估计可维持到21世纪30年代中期。核聚变到2050年还没有实现的希望。化石能源与原料链条的中断,必将导致世界经济危机和冲突的加剧,最终葬送现代市场经济。事实上,近10年来,中东及海湾地区与非洲的战争都是由化石能源的重新配置与分配而引发。这种军事冲突,今后还将更猛烈、更频繁;在国内,也可能出现由于能源基地工人下岗而引发的许多新的矛盾和冲突。总之,能源危机迟早会爆发;它的爆发将具有爆炸性!

  二、克服能源危机的出路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用可再生能源和原料全面取代生化资源,进行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不仅是出于生存的原因;与之相连的是世界经济可获得持续的发展。在这种世界经济中,高科技术和生态可以承载的区域性经济形式将得以发展。可再生能源主要有如下方面:以太阳能的利用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潜力极大,据天文物理学家的计算表明,太阳系还能存在45亿年,每年太阳提供的能量是世界人口商品消费量的1.5万倍。光伏电力的应用如在德国每平方米每年的平均日照量为1100千瓦时。电力的总需求量约为5000千瓦时,光伏技术的年平均功率约为太阳辐射量的10%。依*光伏设备生产5000亿千瓦时的电力,需要5000平方公里的光伏转化模板面积。明智的做法是用相关设备安装在建筑物的表面,在德国,这一做法意味着只需不到10%的建筑物顶部。光热利用在中欧和北欧等缺少阳光的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些完全依赖阳光供暖的建筑物(应用比较理想的热与热交换系统)。生物质燃料能源全球农用面积约为1000平方公里。约有4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为森林覆盖,荒漠地区的面积约为4900万平方公里。光合作用的年产量(包括自然生长的植物和粮食生产)目前大约是2200亿吨干坏料,这相当于每年80亿吨生化资料所提供的能量,只需不到1200平方公里的可耕地和林地面积(不计沼气的能力)。氢能源利用自然界大量存在的水,由电解水产生氢或由太阳能光催化水分解氢。小水电与潮汐发电也可提供可观的电力。风力发电丹麦是风力发电大国,现有6300座风力发电机,提供13%的电力需求。总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潜力很大,完全可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的需求。

  能量守衡定律:能量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

  植物吸收太阳的能量成长起来,动物吃掉植物补充能量,同时动物的排泄物也是植物的肥料,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动物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植物和动物是互相补助的关系,二者相互依靠才能生存。所以因为有太阳的能量,才会有植物和动物,地球上所有的能源都来至于太阳

  我建议国家要鼓励农民科学种田,减少资源浪费,多用动物的排泄物给植物施肥,再把不能被人食用的植物做为动物的饲料,让能源在植物和动物之间循环。想办法让粮食的储存时间更长,不让粮食过快的腐烂变质。多使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降低污染。计划生育,保持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平衡关系。人也不要过量进食,造成营养过剩,容易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胆固醇等疾病,要保持健康体重才能更长寿。

  三、远水能解近渴?

  利用再生能源产生电力由于成本昂贵与过度分散不便使用。目前,仅有不足化石原料产生电力的10%用于现代人类生产与生活中,在今后的半个世纪内能否全面地取代化石能源还是一个未知数。最理想的估算,也只能取代约50%的常规能源。如要达到100%的取代,还需100年的研发努力。真是远水不解近渴?这就更决定了应付能源危机的极度急迫性。

  四、可替代的能源

  很多学者认为世界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石油价格过于便宜,以致于使世界对其产生了过度的依赖性而迅速消耗殆尽,他们主张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增加研究经费用于对能源/燃料替代用品的研究,目前主要的替代能源有∶燃料电池、甲醇、生物能、太阳能、潮汐能和风能等多种新能源。但是迄今为止只有水利发电和核能有明显的功效。(参看未来能源开发)。

  与此同时,一些组织例如罗马俱乐部(TheClubofRome)原本悲观的预计世界的石油在20世纪末会用毕,并未变成现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新技术的发展使石油的开采变得更有效率。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影响,国际舆论开始关注起世界“能源危机”问题。许多人甚至预言:世界石油资源将要枯竭,能源危机将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作出重大努力去利用和开发各种能源资源,那么人类在不久的未来将会面临能源短缺的严重问题。

  世界能源危机是人为造成的能源短缺。石油资源将会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枯竭。它的蕴藏量不是无限的,容易开采和利用的储量已经不多,剩余储量的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到一定限度就会失去继续开采的价值。在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导的条件下,如果能源消费结构不改变,就会发生能源危机。煤炭资源虽比石油多,但也不是取之不尽的。代替石油的其他能源资源,除了煤炭之外,能够大规模利用的还很少。太阳能虽然用之不竭,但代价太高,并且在一代人的时间里不可能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其他新能源也如是。因此,人类必须估计到,非再生矿物能源资源枯竭可能带来的危机,从而将注意力转移到新的能源结构上,尽早探索、研究开发利用新能源。否则,就可能因为向大自然索取过多而造成严重的后果,以至使人类自身的生存受到威胁。

缓解办法

  根据国家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石油储备量仅占全球的2%,专家预计全球现有石油储备量仅可维持100年左右的消耗,而中国如果按现有消耗量,不到50年国内原油资源将消耗殆尽。因此,开发新能源成为应对能源危机的不二选择,而能以液态方式替代化石能源的,又非生物能源莫属。近年来,生物能源在国内有一定发展,但是原料、技术仍然是产业发展的瓶颈,并未普及应用,亟需进一步发展壮大。

  对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生物能源产业给予扶持,同时号召企业参与到相关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之中,借助市场经济的力量来帮助生物能源产业做大做强。作为一家专业从事新型能源及相关产业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很多新能源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党和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科技发展方针的指导下,不断深化企业内部体制改革,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拓展研究领域,加强科技产业转化工作,在生物能源、再生能源利用领域深耕细作,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开发出的新一代生物能源产品——新型醇基燃气。它是名副其实的绿色环保新能源,具有廉价、清洁、安全、原料资源丰富等特点,大大缓解民用燃料供应的紧张局势,为缓解我国的能源危机做出卓越的贡献。

中国能源危机

  中国能源更需外部“输血”

  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工业化进程,能源需求激增,中国能源更多依靠外部“输血”。中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的消费量达68.8%,石油天然气为23.1%,总体上看我们还处在煤炭时代[2]。

  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成为一名晚了近百年的世界石油消费国俱乐部里的“新生”力量。中国海关总署2013年1月10日发布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原油进口量约为2.71亿吨,同比增长6.8%。有专家预判,2013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将达到2.85亿吨左右,中国原油进口依存度可能突破60%。

  此外,2009年起,中国从一个煤炭净出口国变成煤炭净进口国。2012年,中国累计进口煤炭2.9亿吨,进口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居世界第一,超第二名的日本近亿吨。天然气也开始大量进口。

  很多人认为应该大力发展核电,理由就是“中国石油对进口依赖度太高”。实际上,只能让中国更依赖另一种必需进口的战略物资——铀。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2010年中国铀产量仅为827吨,而2011年中国铀消耗量却达到4400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将不可避免地更加依赖铀进口。

  张有生向记者表示,中国能源需求已发生重大的变化:由过去的单一品种、主要化石能源依靠进口,转变为多品种的无机物全面依靠进口;由过去的重点是稳定供应,到受价格波动、气候环境等影响,安全趋势将更加严峻;由过去供需双方的利益,演变为多方利益;由过去对抗的能源格局,逐步演变为合作、协同保障,能源内涵进一步扩大。

  应对能源危机7步走

  面对严峻的能源危机,中国将如何应对?要对能源进行战略性的规划和布局,以确保我国的能源保障能力。对此,张有生提出了7点意见:

  一、积极把握发展节奏,形成高效的能源生产体系。这是我国能源战略的优先选择。不能一边拼命进口,一边大肆浪费,这是不可持续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的需求扩张还没有对油价上升做出足够的反映,其中有多种原因,比如说国内依靠不断增加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的经济高速增长,也拉高了石油需求。因此,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二、合理利用能源,积极引导消费,控制消费总量;中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偏低;能源效率较低而能耗较高;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这些现状都影响能源安全,并制约中国能源工业的发展。

  这些问题是由国际能源竞争格局、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也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密切相关。需要大力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方能实现能源与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特别是石油的合理消费应该是我国的长期能源战略和政策目标,需采取多种措施节约能源。从经济学上讲,无论是可循环资源还是不可循环资源,都是稀缺的,发展节约资源的循环经济就是可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除此之外,要充分重视价格对需求的调节作用,石油输出国采取补贴,美国放任自由发展,低税收,而欧洲和日本则采取高税收的态度来抑制过度消费。而我国既要补贴,压低油价,又想搞节约,又想搞安全,这是两难选择。要积极倡导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价值的、有社会文化内容的,又是方便舒适的生活和消费方式。

  三、坚定地推进能源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能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改善能源发展环境,推进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首先是加快能源法制建设。中国高度重视并继续积极推进能源法律制度建设,目前正在研究论证制定能源法以及石油储备、海洋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核电管理等方面的行政法规,修改完善《煤炭法》、《电力法》等现行法律法规,推进石油天然气、原子能等领域的立法工作。

  其次是完善市场体制机制。中国积极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凡是列入国家能源规划的项目,除法律法规明确禁止的以外,均向民间资本开放。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能源资源勘探开发、石油和天然气管网建设、电力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发展煤炭加工转化和炼油产业,继续支持民间资本全面进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

  再次,加强能源行业管理。重视能源发展的战略谋划和宏观调控,综合运用规划、政策、标准等手段实施行业管理。

  四、布局合理,积极做好原油等资源储备。一些措施可能要提前有所布局,我们要从石油运输通道,包括现在伊朗、霍尔木兹海峡提到的封锁问题。这些因素都应该通盘考虑。我们还应该坚持能源进口的多元化方向。一方面要考虑经济性,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五、健全及时灵活的应急响应机制。以避免因遭受意外灾害而带来的能源供应中断现象,提高我国能源应急反应能力。

  六、协同保障,形成国际能源外援的多元化的供应体系。多样化的能源供应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化石能源增加有限,要实现煤、水、石油、页岩气等多种能源并举的应用体系。在能源合作上,我们应当树立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准确把握合作机遇,加强与周边国家开展能源合作,在开放的格局中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同时,大力发展新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要有长期的发展战略去使它逐步地从现在比较弱小,逐渐地能够起到实质性的替代作用。掌握最先进的核、水、电技术,推进能源多元清洁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七、增加我国在世界能源治理的话语权,参加并影响世界能源主体,引导世界能源市场。2012年年初,世界未来能源峰会上温家宝总理提出,“各国应考虑在G20的框架下,建立全球能源市场的新机制。”这被外界看作是在全球能源大变局之下中国高层的应对思路,在坚持立足国内的同时,为了满足国内能源的供应缺口,中国仍将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海外油气资源的合作开发。完善国际合作体制机制,深入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沟通合作,共同应对国际货币体系,过度投机、垄断经营等因素对能源市场的影响,维护国际能源市场及价格稳定。

  金融危机促进了全球资源格局重组,使我们有机会挤入原本被西方国家垄断集团把握的卖方阵营,获得优质资源,并在下一个经济周期赢得主动权。譬如,欧债危机仍在深化,不少重债国虽然本地油气资源有限,但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的国有石油公司在南美、北非和中亚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储备和产量,还具备较为先进的深海勘探开采技术和下游深加工能力。在危机背景下,原先不可能卖的,现在可能会卖;原先只肯卖高价的,现在可以打折。作为拥有大量外汇储备的中国,应当在这个时候有所作为。

  我国正处于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应积极创优争先,充分利用我国的制度优势和后发优势,各部门要全面进展。在历史的长河中,现代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能源要求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源结构的调整,我国的能源产业将释放更多正能量。


内容来自百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