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施计划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建设拟采用分步实施战略,第一步发射两颗光学小卫星和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即“2+1”方案),初步形成对我国灾害和环境进行监测的能力。第二步实现由4颗光学小卫星和4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组成的“4+4”星座方案,形成利用空间技术支持灾害和环境监测与预报的业务运行能力。
2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大事记
1、1998年4月,中国、伊朗、韩国、蒙古、巴基斯坦和泰国等六国政府在曼谷签署了《关于多任务小卫星项目及有关活动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2、2000年8月11日,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联合向国防科工委上报了《关于建立灾害与环境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的立项报告》(中减灾字[2000]02号)。
3、2002年9月26日,国务院批准了国防科工委、国家计委和财政部联合上报的《关于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立项的请示》(科工计[2002]561号)。明确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星同时作为亚太多边合作多任务小卫星。
4、2003年2月12日,国防科工委、国家计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国防科工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批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立项的通知》(科工计[2003]101号)。
5、2003年4月16日,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会同国家减灾委、环保总局组织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卫星方案总结暨转初样评审。
6、2003年7月17-18日,国防科工委系统工程一司在北京组织召开“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第一次大总体协调会暨动员会”。
7、2005年4月,中国和泰国签署Ka分系统接口文件协议。
8、2005年9月23日,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国防科工委商科技部等12个部门和单位联合上报的《关于集中建设我国陆地观测卫星地面系统的请示》。确定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地面应用系统采取集中建设地面接收处理系统和分别建设环境、减灾应用系统的工作模式。
9、2007年5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地面接收系统、地面数据处理与分发系统、运行管理与减灾应用系统、环境应用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地面应用系统建设正式启动。
10、2007年4月26日,国防科工委系统工程一司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工程第二次大总体协调会。
11、2007年4月28日,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会同国家减灾委、环保总局组织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卫星初样研制总结暨转正样评审。
12、2008年6月12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工程第三次大总体协调会。
13、2008年7月1日,泰国Ka通信试验分系统出厂专项评审。
14、2008年7月8日,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会同国家减灾委、环境保护部联合组织长征二号丙SMA遥一运载火箭出厂评审会。
15、2008年7月18日,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会同国家减灾委、环境保护部组织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卫星出厂评审会。
16、2008年7月19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组织出厂审定会,审议批准星箭出厂。
17、2008年9月6日11点25分,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A、B星由CZ-2C/SMA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随即工作转入在轨测试阶段。
18、 2009年2月19日,通过在轨测试评审。
19、2009年3月30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在京组织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在轨交付仪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将卫星正式交付给民政部和环境保护部投入使用。
内容来自百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