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知识 > 医疗科技 > 正文

心电图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或者EKG)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的技术。

  历史

  1842 年法国科学家Mattencci 首先发现了心脏的电活动;1872年Muirhead记录到心脏波动的电信号。1885年荷兰生理学家W .Einthoven首次从体表记录到心电波形,当时是用毛细静电计,1910年改进成弦线电流计。由此开创了体表心电图记录的历史。1924年Einthoven获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今日的心电图机日臻完善。不仅记录清晰、抗干扰能力强、而且便携、并具有自动分析诊断功能。

  产生的原理

  心肌细胞膜是半透膜,静息状态时,膜外排列一定数量带正电荷的阳离子,膜内排列相同数量带负电荷的阴离子,膜外电位高于膜内,称为极化状态。静息状态下,由于心脏各部位心肌细胞都处于极化状态,没有电位差,电流记录仪描记的电位曲线平直,即为体表心电图的等电位线。心肌细胞在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大量阳离子短时间内涌入膜内,使膜内电位由负变正,这个过程称为除极。对整体心脏来说,心肌细胞从心内膜向心外膜顺序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由电流记录仪描记的电位曲线称为除极波,即体表心电图上心房的P 波和心室的QRS波。细胞除极完成后,细胞膜又排出大量阳离子,使膜内电位由正变负,恢复到原来的极化状态,此过程由心外膜向心内膜进行,称为复极。同样心肌细胞复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由电流记录仪描记出称为复极波。由于复极过程相对缓慢,复极波较除极波低。心房的复极波低、且埋于心室的除极波中,体表心电图不易辨认。心室的复极波在体表心电图上表现为T波。整个心肌细胞全部复极后,再次恢复极化状态,各部位心肌细胞间没有电位差,体表心电图记录到等电位线。

  心电图的应用

  心电图是临床最常用的检查之一,应用广泛。应用范围包括:

  记录人体正常心脏的电活动

  帮助诊断心律失常

  帮助诊断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判断心肌梗死的部位

  诊断心脏扩大、肥厚

  判断药物或电解质情况对心脏的影响

  判断人工心脏起搏状况

  心电图的多相性

  心电图的多相性是指在心电图中,一个波形和其相邻的波形出现差异的现象。多相性可以通过计算多个电极所取得的心电图波形的形态上的差异而得出结论。近年来研究指出,心电图的多相性可能是危险的心律失常的前兆表现。

  未来应用

  在未来,可植入式的装置可能会应用与多相性心电图的记录和诊断。这些装置还有可能通过兴奋某些神经(如,迷走神经)的方式来防止心律失常的发生。此外,这些装置还可能释放药物,如β受体阻断剂,甚至可以直接对心脏进行除颤。


内容来自百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