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知识 > 光学 > 正文

量子光学 又名:quantumoptics

量子光学是以辐射的量子理论研究光的产生、传输、检测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学科。

量子光学的发展规律

到了19世纪,特别在光的电磁理论建立后,在解释光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与光的传播有关的现象时,光的波动理论取得了完全的成功(见波动光学)。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发现了黑体辐射规律和光电效应等另一类光学现象,在解释这些涉及光的产生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现象时,旧的波动理论遇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

1900年,M.普朗克为解决黑体辐射规律问题提出了能量子假设,并得到了黑体辐射的普朗克公式,很好地解释了黑体辐射规律(见普朗克假设)。

1905年,A.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假设,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认为光子不仅具有能量,而且与普通实物粒子一样具有质量和动量(见光的二象性)。

1923年,A.H.康普顿利用光子与自由电子的弹性碰撞过程解释了X射线的散射实验(见康普顿散射)。与此同时,各种光谱仪的普遍使用促进了光谱学的发展,通过原子光谱来探索原子内部的结构及其发光机制导致了量子力学的建立。所有这一切为量子光学奠定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激光的问世大大地推动了量子光学的发展,在激光理论中建立了半经典理论和全量子理论。半经典理论把物质看成是遵守量子力学规律的粒子集合体,而激光光场则遵守经典的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此理论能较好地解决有关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许多问题,但不能解释与辐射场量子化有关的现象,例如激光的相干统计性和物质的自发辐射行为等。在全量子理论中,把激光场看成是量子化了的光子群,这种理论体系能对辐射场的量子涨落现象以及涉及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各种现象给予严格而全面的描述。对激光的产生机理,包括对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更详细的研究,以及对激光的传输、检测和统计性等的研究是目前量子光学的主要研究课题。

量子光学发展史

众所周知,光的量子学说最初是由A.Einstein于1905年在研究光电效应现象时提出来的[注:光电效应现象包括外光电效应、内光电效应和光电效应的逆效应等等,爱因斯坦本人则是因为研究外光电效应现象并从理论上对其做出了正确的量子解释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量子光学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重大转折性历史事件,同时也是量子光学发展史上的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尽管爱因斯坦终生对科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例如,他曾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等等),但他本人却只获得了这唯一的一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必须指出的是,光量子学说的提出,成功的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的实验结果,促进了光电检测理论、光电检测技术和光电检测器件等学科领域的飞速发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爱因斯坦是光电检测理论之父。不仅如此,光量子学说的提出最终导致了量子光学的建立,所以说它是量子光学发展的源头和起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爱因斯坦是量子光学的先驱和创始人。尤为重要的是,爱因斯坦在其光量子学说中所提出的有关光量子这一概念,几经发展形成了当今的光子这一概念,最终导致光子学理论的建立,并由此带动了光子技术、光子工程和光子产业的迅猛发展;可见,光量子学说是光子学、光子技术、光子工程和光子产业的发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爱因斯坦是光子学、光子技术、光子工程和光子产业的先导。除此而外,爱因斯坦在研究二能级系统的黑体辐射问题时曾提出了受激辐射、受激吸收和自发辐射这三个概念,并形式的引入了爱因斯坦受激辐射系数、受激吸收系数和自发辐射系数这三个系数等等;特别是受激辐射这一概念的提出,最终导致了激光器的发明、激光的出现和激光理论的诞生,直至形成了当今的激光技术、激光工程和激光产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爱因斯坦本人是当之无愧的激光之父和激光理论的先驱。

从1906年到1959年的这50多年时间内,有关光的量子理论的研究工作虽然也曾取得过许多重要成就,但就其总体发展而言,仍然是比较缓慢的。其最明显特征就是光的量子理论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自1960年国际上诞生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以来,有关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进入到了空前活跃的快速发展时期。由此,直接导致了量子光学的诞生与发展[注:这是量子光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为量子光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技术保障;同时,激光器的发明者们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量子光学发展史上的第2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应当强调指出的是,激光器本身属于量子器件,而绝不是经典器件!激光器的行为并不完全遵守经典物理学的理论规则。

真正将量子光学的理论研究工作引上正轨并推向深入的,是E.T.Jaynes和F.W.Cummings两人。1963年,E.T.Jaynes和F.W.Cummings两人提出了表征单模光场与单个理想二能级原子单光子相互作用的Jaynes—Cummings模型(以下简称标准J-C模型),这标志着量子光学的正式诞生。此后,人们围绕着标准J-C模型及其各种推广形式做了大量的而且是富有成效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工作。

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和深化,随着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围的拓展,以及随着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更新与改进,今天的量子光学领域已经出现了一系列全新的、重大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1997年,S.Chu,C.C.Tannoudji和W.D.Phillips等人因研究原子的激光冷却与捕获而分获199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从而将量子光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推向了第一个高潮(注:这是量子光学发展史上的第3个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7年以后,量子光学领域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迹象。特别是,在2001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0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对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而做出杰出贡献的3位科学家,从而将量子光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推向了第二个新的高潮(注:这是量子光学发展史上的第4个诺贝尔物理学奖)。

到了2005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再次决定将2005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对光学相干态和光谱学研究做出杰出贡献的3位科学家。其中,发现光学相干态(即Glouber相干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起光场相干性的全量子理论的美国科学家Glouber他一个人获得了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的50%,而另外的两位科学家则共享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的另外的50%。这足以说明量子光学研究的重要性、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以及国际科学界对量子光学学科的重视程度;试想一下,在短短的8年时间内,竟然给量子光学学科授了3次诺贝尔物理学奖!从而,将量子光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推向了第三个新的高潮(注:这是量子光学发展史上的第5个诺贝尔物理学奖)。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量子光学领域已往的辉煌成就进行总结回顾,并对当前量子光学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21世纪量子光学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与展望,以使人们在今后新的探索中能够受到新的启发,并力争在21世纪初期取得更大的突破。

量子光学的性质和任务

众所周知,量子光学最初是从量子电动力学理论中发展、演变而来的。它既是量子电动力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又是激光全量子理论深入发展的结果。同时,量子光学还构成一门新兴的应用基础性学科—光子学的理论基础。

量子光学的主要任务就在于:研究光场的各种经典和非经典现象的物理本质、揭示光场的各种线性和非线性效应的物理机制、揭示光场与物质(原子、分子或者离子)相互作用的各种动力学特性及其与物质结构之间的关系、揭示光子自身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机理、规律以及光子的深层次结构等。

尽管目前量子光学领域已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和辉煌成就,但就量子光学理论本身的结构来看目前还很不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迄今为止,人们仅仅只对平面波场成功地进行了量子化的研究工作,而对于球面波场、柱面波场和高斯激光束等非平面波场的量子化问题却一直无能为力;

第二,现今的量子光学理论,仅仅只是非相对论性理论,而真正的相对论性量子光学理论目前尚未建立,这在深入研究微观高速或超高速运动粒子的量子光学性质时,就表现出了明显的局限性;

第三,对光子的自身相互作用及光子的结构问题研究的还很不够,至今未能产生并形成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等。

人们认为,量子光学目前正处在更大的辉煌发展前夕的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它曾经取得过一系列重大进展和一些辉煌成就,但在21世纪,量子光学领域的成绩和成就将会更加炫丽多彩,特别是有关光子结构问题的研究将把量子光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推向顶峰。

量子力学诠释:霍金膜上的四维量子论

类似10维或11维的“弦论”=振动的弦、震荡中的象弦一样的微小物体。

霍金膜上四维世界的量子理论的近代诠释(邓宇等,80年代):

振动的量子(波动的量子=量子鬼波)=平动微粒子的振动;振动的微粒子;震荡中的象量子(粒子)一样的微小物体。

波动量子=量子的波动=微粒子的平动+振动=平动+振动=矢量和

量子鬼波的DENG''S诠释:微粒子(量子)平动与振动的矢量和

粒子波、量子波=粒子的震荡(平动粒子的震动)
 


内容来自百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