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残留
农药残留(Pesticide residues), 是农药使用后一个时期内没有被分解而残留于生物体、收获物、土壤、水体、大气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 代谢物、 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施用于作物上的农药,其中一部分附着于作物上,一部分散落在土壤、大气和水等环境中,环境残存的农药中的一部分又会被植物吸收。残留农药直接通过植物果实或水、大气到达人、畜体内,或通过环境、食物链最终传递给人、畜。农残剥离器可以降解 水果蔬菜表面的农药残留。
产生原因
方法单一
缺乏正确使用农药的基本知识绝大多数农户仅用农药进行防治,原因很简单: 杀虫效果好,见效快。还有部分农户不讲究用药技术(如白粉病打叶的正面,霜霉病 打叶的背面,不能在晴天正午打药),一旦认为防治效果不佳,就加大用药量,结果 使病虫害产生了抗药性。当有了抗药性的病虫害又在危害田间的蔬菜时,就施用更大的药量来防治。如此恶性循环,蔬菜的农药残留就会大大增加。更严重的是有的农户还违章在蔬菜上使用禁、限农药,用药后,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还未到就忙于上市,这样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就更大了。
结构错误
对使用无公害农药的认识还不够 影响蔬菜质量的农药主要为杀虫剂类农药, 在此类农药中又以有机磷类杀虫剂为主,即三个70%:使用 农药中70%的为杀虫剂;杀虫剂中70%的为有机磷类杀虫剂;有机磷类杀虫剂中70%的为髙毒、剧毒、高残留农药。部分农户认为使药后马上见效的农药就是好农药,而低度的、无公害的生物农药价格高、效果慢,是浪费了人力和物力,这样对蔬菜的质量也产生 了一定的影响。
残留种类
使用的农药,有些在短时间内可以通过生物降解成为无害物质, 而包括DDT在内的有机氯类农药难以降解,则是残留性强的农药(见有机氯农药污染)。根据残留的特性,可把残留性农药分为三种:容易在植物机体内残留的农药称为植物残留性农药 ,如六六六、异狄氏剂等; 易于在土壤中残留的农药称为土壤残留性农药,如艾氏剂、狄氏剂等;易溶于水,而长期残留在水中的农药称为水体残留性农药,如异狄氏剂等。残留性农药在植物、土壤和水体中的残存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保持原来的化学结构;另一种以其化学转化产物或生物降解产物的形式残存。
农残危害
农药进入粮食、蔬菜、水果、鱼、虾、肉、蛋、奶中 ,造成食物污染, 危害人的健康。一般有机氯农药在人体内代谢速度很慢, 累积时间长。有机氯在人体内残留主要 集中在脂肪中。如 DDT在人的血液、大脑、肝和脂肪组织中含量比例为1:4:30:300;狄氏剂为1:5:30:150。由于农药残留对人和生物危害很大,各国对农药的施用都进行严格的管理,并对食品中农药残留容许量作了规定。如日本对农药实行登记制度,一旦确认某种农药对人畜有害,政府便限制或禁止销售和使用。
农残限量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WHO/FAO)对农药残留限量的定义为 , 按照良好的农业生产(GAP)规范,直接或间接使用农药后,在食品和饲料中形成的农药残留物的最大浓度。首先根据农药及其残留物的毒性评价,按照国家颁布的良好农业规范和安全合理使用农药规范 ,适应本国各种病虫害的防治需要,在严密的技术监督下,在有效防治病虫害的前提下,在取得的一系列残 留数据中取有代表性的较高数值。它的直接作用是限制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保障公民身体健康。
最大限量
最大残留限量(maximum residues limits,MRLs) 指在生产或保护商品过程中, 按照农药使用的良好农业规范(GAP)使用农药后,允许农药在各种食品和动物饲料中或其表面残 留的最大浓度。 最大残留限制标准是根据良好的农药使用方式(GAP)和在毒理学上认为可以接受的食品农药残留量制定的。
最大农药残留限制的标准主要应用于国际贸易,是通过FAO/WHO农药残留联席会议(Joint FAO/WHO Meeting on Pesticide Residues,JMPR)的估计而推算 出来的:农药及其残留量的毒性估计;回顾监控实验和全国食品操作中监督使用而搜集的残留量数据,监测中数据产生了最高的国家推荐、 授 权以及登记的安全使用数据。为了适应全国范围内害虫 控制要求的不同要求情况,最大农药残留限制标准将最高水平的数据继续在监控实验中进行重复,以确定它是有效的害虫控制手段。参照日允许摄入量(ADI), 通过对国内外各种饮食中残留量的计和确定,表明与“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相一致的食品对人类消费是安全的。
再残留限量
再残留限量(extraneotls maximum residue 1imits,EMRLs) 一些残留持久性农药虽已禁用,但已造成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再次在食品中形 成残留。为控制这类农药 残留物对食品的 污染而制定其在食品中的残留限量。
日允摄量
每日允许摄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s,ADI) 人 类每日摄入某物 质直至终生, 而不产生可检测到的对健康产生危害的量,以每千克体 重可摄入的量(毫克)表示,单位为mg/kg体重。
急参剂量
急性参考剂量(acute reference dose,acute R FD) 食品或饮水中某 种物质, 其在较短时间内(通常指一餐或一天内)被吸收后不致引起目 前已知的任何可观察到的健康损害的剂量。
暂日允量
暂定日允许摄入量 (tempor’ary acceptable daily intakes,TADI) 指暂定在 一定期限内所采用的每日允许摄人量。
暂日耐量
暂定每日耐受摄入量(provisional tolerable daily intake s,PTDI) 指对制 定再残留限量的持久性农药而确定的人每日可承 受的量。
仪器原理
农药残留检测仪在一定条件下,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胆碱酯酶正常功能有抑制作用,其抑制率与农药的浓度呈正相关系。正常情况下,酶催化神经传导代谢产物(乙酰胆碱)水解,其水解产物显色剂反应,产生黄色物质,用农药残留检测仪器测定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值,计算出抑制率,通过抑制率可以判断出样品中是否含有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存在。
仪器用途
农药是把“双刃剑”,对促进农业增产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农药本身固有的化学性和对其使用不当,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危害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
结果判定
以分光光度计测试(412nm波长)时,按下式计算抑制率:
抑制率(%)=[(ΔΑ0-ΔΑt )/ΔΑ0]×100
以农药残留快速测试仪检测时其抑制率一般可自动计算。若样品抑制率≥50%,表示样品农残超标,为阳性结果。阳性结果的样品需做2次以上重复检测,多次检测仍呈阳性需用气相色谱等仪器做进一步确认。
使用方法
开机
打开仪器背面电源开关,仪器显示开机画面,按画面提示操作,在进行检测之前先校正仪器零点(开机后,在检测界面下,按“调零”键,对所有通道同时调零)仪器进入待机检测状态。
试剂配制
2.1、缓冲液:取1包缓冲剂加入500mL蒸馏水或纯净水中,搅拌溶解制成磷酸缓冲液(pH7.6), 常温保存。
2.2、显色剂:取1瓶显色剂加25mL缓冲液溶解,使用时取100μL,4℃冰箱保存。
2.3、底物:取1瓶底物加12.5mL蒸馏水或纯净水溶解,使用时取100μL,4℃冰箱保存;或取1瓶底物加2.5mL蒸馏水或纯净水溶解 ,使用时取20μL,4℃冰箱保存。
2.4、 胆碱酯酶:酶制剂无需配制,可直接取用,使用时取100μL,4℃冰箱保存。
样品提取
取2g果蔬样品(块茎类取4g),叶菜剪成25px左右见方的碎片,块茎类取横截面样品或取其表皮,放入三角瓶中,加入10mL缓冲液,振荡1~2min ,倒出提取液,静置2min,待测。若提取液混浊或杂质太多可过滤后再测。
测试
1、 对照测试:于反应瓶中加入2.5mL缓冲液,再分别加入100μL酶液和显色剂,混匀,静置反应10min后加入100μL(或20μL)底物,摇匀并立即倒入比色杯中,及时放入仪器的测量室通道中。按〈对照〉键,显示屏延迟设定秒数后,测量时间开始倒计时,计时完毕,显示屏显示对照吸光度增量(ΔΑ),并提示完成。在进行对照测试时,其他通道可同时进行样品测试。
2、样品测试:于反应瓶中加入2.5mL待测液,再分别加入100μL酶液和显色剂,混匀,静置反应10min后加入100μL(或20μL)底物,摇匀并立即倒入比色皿中,及时放入仪器的测量室通道。按〈样品〉键,显示屏下方延迟设定秒数后,测量时间开始倒计时,计时完毕,显示屏显示样品吸光度增量(ΔΑ)及抑制率,并提示合格或超标。数据可进行自动保存,如有需要按〈打印〉键打印。
清洗方法
1、用清水洗干净后浸泡:特别是叶类蔬菜,一定要先清洗后浸泡,否则等于将果蔬浸泡在稀释了的农药水里。必须等所有清洗工作做完了再切菜,否则,残留农药就会顺着切面渗透到蔬菜里。
2、先清洗后碱水浸泡:先将表面污物彻底冲洗干净,浸泡到碱水中5~15分钟,然后用清水清洗3-5遍。
3、去皮法:外表不平或多细毛的蔬果,较易沾染农药,因此食用前,可去皮者,一定要去皮。
4、加热法: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随着温度升高,分解会加快。如青椒、菜花、豆角、芹菜等,在下锅炒或烧前最好先用开水烫一下。
5、阳光晒:经日光照射晒干后的蔬菜,农药残留较少。
6、储存法:对于方便贮藏的蔬菜,最好先放置一段时间,空气中的氧与蔬菜中的色酶对残留农药有一定的分解作用。
内容来自百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