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活动的弘治、正德、嘉靖年间,正是明朝内忧外患极其严重的时候。西北瓦剌、鞑靼不断侵扰边境,战争连年不断。各地藩王觊觎中央政权,不断发生叛乱。皇帝、宦官、勋臣大建庄田,地主乘机掠夺民田,土地兼并日益激烈,离开...[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王阳明活动的弘治、正德、嘉靖年间,正是明朝内忧外患极其严重的时候。西北瓦剌、鞑靼不断侵扰边境,战争连年不断。各地藩王觊觎中央政权,不断发生叛乱。皇帝、宦官、勋臣大建庄田,地主乘机掠夺民田,土地兼并日益激烈,离开...[继续阅读]
1.心外无理——格物 王阳明在道德理性优于知识理性,道德理性是统领,知识理性是辅翼的思路确立之后提出的第一个命题便是“心外无理”。心外无理的提出,并非直接承自陆九渊,而是从朱熹之学入手,感到扞格不通,在遭遇重大变故...[继续阅读]
知行合一之说王阳明提出甚早。在龙场,提学副使席书聘主贵阳书院,阳明已开始讲知行合一。因与当时习闻的知先行后说大相径庭,故学者多不信。次年乃教学者静坐,自悟性体,并自悔说:“悔昔在贵阳举知行合一之教,纷纷异同,罔知所...[继续阅读]
1.致良知的提出 “致良知”是阳明在平定宸濠之后总结以前不同时期的讲学宗旨,特别是几次重大的军事、政治活动中对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的体悟而提出的学术总旨。阳明曾说:“吾良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继续阅读]
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总结自己的学术思想而标举的四句话。这四句话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合起来是一个整体,完整地叙述了王阳明的全部思想。对四句教的不同理解,是...[继续阅读]
王畿(1498—1583)字汝中,别号龙溪,浙江山阴人,与王阳明同宗。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兵部武选郎中,因忤时相夏言,疏乞致仕,于阳明居越时受学。王龙溪资性明敏,善谈说,颖悟为同门所不及。与钱德洪协助阳明教授弟子,四方来学,先由龙溪...[继续阅读]
王龙溪主张以先天代后天,他的根据是,人心先天本足,不须后天修证而后全。他尝说:良知者,性之灵根,所谓本体也。知而曰致,翕聚缉熙,以完无欲之一,所谓功夫也。良知在人,不学不虑,爽然由于固有;神感神应,盎然出于天成。本来真头...[继续阅读]
与王龙溪先天正心之学正相反对的是钱德洪的后天诚意之学。钱德洪(1496—1574)字洪甫,号绪山,浙江余姚人。嘉靖进士,官刑部陕西司员外郎。因郭勋案忤嘉靖帝,被下诏狱。勋死始得出狱。穆宗朝,进阶朝列大夫,致仕。讲学林下三十余...[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