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作为一个中国历史断代的概念使用时,主要指我国魏晋六朝时期,学者在使用这一术语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弹性①,本书之中古指魏晋六朝隋唐时期。中古时代,文人五言诗的诞生与勃兴是重要的文学现象,诗人辈出、佳作云集。百多...[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中古,作为一个中国历史断代的概念使用时,主要指我国魏晋六朝时期,学者在使用这一术语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弹性①,本书之中古指魏晋六朝隋唐时期。中古时代,文人五言诗的诞生与勃兴是重要的文学现象,诗人辈出、佳作云集。百多...[继续阅读]
本书以中古美学形式美学演进为研究对象,以用典视角为切入点。《古诗十九首》开创了我国文人五言诗传统,也是文人徒诗离乐的早期形式,因此是研究音义分离阶段文人诗形式美学的绝佳文本。左思《咏史》不仅对后世“咏史”诗...[继续阅读]
张先生曾提出: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我的理论进路是:以发明中国人的审美经验为旨趣,依托纯粹认识论,运用连续的个案研究和中西比较方法,从断片式微观研究渐进于历史线索的宏观展开。我以为,看似渐进发展的美学历史,其真实的情况...[继续阅读]
用典领域。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事类》篇是中国文论最早研究用典问题的论文,他将事类定义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①,事类偏重于引事性用典,援引古语近于引语性用典。在《丽辞》篇中,所论之“事对”即用事与对偶结合的...[继续阅读]
首先,《古诗十九首》研究领域,《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写作年代的考证、辩疑及作品笺注、解说是20世纪该领域研究的重点,早期研究有徐中舒《〈古诗十九首〉考》②、贺扬灵《古诗十九首研究》③等,后期有张清钟《古诗十九首...[继续阅读]
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方面,研究者多将用典等同于修辞学中的引用辞格,但也有从更多角度展开的探索。郭蓉《古代汉语用典理论研究》②侧重于理论层面对用典运作的思维机制、结构规律与功能意义做了一些考察,体现了建构现代...[继续阅读]
《十九首》的部分诗语,常被认为是用典。用典即引用典故①,古称用事,“用”指引用,“事”指“事类”、“故实”、“典故”等,如钟嵘《诗品序》云:“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羌无故实……讵出经史。”②《文心雕龙·事...[继续阅读]
《十九首》五言句用套语者近八成,然而却没有拼凑罗列的痕迹,与其套语群有着一致的中心主题有关,如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一诗止于一时一事,自《十九首》至陶、谢皆然。”①另外还与其精致的内在结构有着深刻关系。这种结...[继续阅读]
学术界对牛郎织女传说的溯源,常提及《诗·小雅·大东》中一段诗。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曰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继续阅读]
现存汉代文物中,保有了不少牛郎织女传说的实物证据。汉武帝为伐西南昆明国,在长安斗门沣河东岸开挖昆明池,练习水战。东汉班固《西都赋》,写昆明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③。东汉张衡《西京赋》说:“乃有昆明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