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具有体轻、防湿性强、浮力大等特点,所以很早就被人类用作渡水浮具。中国古代称葫芦为匏、壶,后来又称壶芦,等等。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发现葫芦的种子,这是中国早在7000年前就已栽培葫芦的有力见证①。过...[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葫芦具有体轻、防湿性强、浮力大等特点,所以很早就被人类用作渡水浮具。中国古代称葫芦为匏、壶,后来又称壶芦,等等。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发现葫芦的种子,这是中国早在7000年前就已栽培葫芦的有力见证①。过...[继续阅读]
在人们从狩猎、采集进入饲养牲畜和农业之后,在某些地区还出现过用牲畜的皮革制成浮囊作为浮具。其做法是在宰杀牲畜时,先将头部割去,稍割开颈部,去掉四蹄,将整个皮革翻剥下来。经过加工后再把颈部和三个蹄部的孔口系牢,留...[继续阅读]
筏是由单体浮具发展起来的。一根树干,在远古就是一件浮具。树干呈圆柱形,在水中易于滚动。为使其平稳,也是为获得更大的浮力,人们将两根以上的树干并拢,用藤或绳系结起来使用。这样一来,集较多的单体浮具为一体就形成了筏...[继续阅读]
第一艘独木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其发明权又属于何人?对这个问题,有许多古人想探本求源。在我国古籍中,有多处作过记载或推测。《山海经·海内经》说是番禺开始做舟。《易经》则又把舟的出现向前推进一段时间,说是黄帝、尧、...[继续阅读]
根据古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我们知道,约在18000年以前,人种开始分化,进入现代人所居住的各个大陆。我国的柳江人、山顶洞人,便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他们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这时已经发明了人工取火,并且开始出现磨制石器。从这...[继续阅读]
到20世纪末,在我国虽然还没有发现过新石器时代的独木舟,但却有多件舟形陶器出土,这当然也是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广泛应用独木舟的实物证据。1958年在陕西省宝鸡市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出土一件舟形壶①(见图2-3)。底呈弧...[继续阅读]
一艘长4.34米,宽0.7~0.8米,深0.56米,底部厚约6厘米,一端尖锐上翘,另一端呈U形开口,两舷凿有大致对称的孔,尖端部凿一大圆孔,可能是供系缆绳之用。从整体看,它似乎是一独木舟的残段(见图2-8)。据C14测定为2890±90年前的遗物②,其年代...[继续阅读]
该独木舟长11米,口宽0.9米,舟内底宽约0.56米,深0.42米,舟体形制如梭。中间宽,两端窄,尾部凿有一槽可能是供安放挡板用。两舷凿有若干对对称的孔。根据同时出土的器物,初步断定为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的遗物(见图2-9)①。图2-9在江苏...[继续阅读]
该独木舟长7.1米,首宽1.2米,尾宽1.6米,樟木挖制。船舱中间有一座凸起的方形座(见图2-10)。连江独木舟的尾端并不完整,据C14测定,为距今2170±95年前的遗物,其年代大约是西汉早期。②图2-10福建省连江县西汉时期的独木舟...[继续阅读]
这一批独木舟的1号舟缺头部,残长3.68米,厚2.2厘米,两侧残破。2号舟基本完整,长5米,宽0.5米,深0.22米,厚1.5厘米。中间较宽,首尾较窄,形制如梭,首尾部略向上翘。据C14测定年代为距今1745±100年,这相当于东汉时期。3号舟最大,残长6.2米,残...[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