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烈激烈驳斥王学,这对于信奉王学以及主张调停意见的学者来说显然不可容忍。他向史馆呈《王学质疑》后,当事的总裁没有明确表明支持态度。他又与汤斌争辩“格物”,李光地在《榕村续语录》中记述此事:“汤潜庵亦向姚江,张武...[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张烈激烈驳斥王学,这对于信奉王学以及主张调停意见的学者来说显然不可容忍。他向史馆呈《王学质疑》后,当事的总裁没有明确表明支持态度。他又与汤斌争辩“格物”,李光地在《榕村续语录》中记述此事:“汤潜庵亦向姚江,张武...[继续阅读]
来自尊王者的批评,终究未能跳出理学内部纷争的漩涡,而来自反理学者的批评则试图摆脱这一束缚。对于那些希望走出理学束缚的思想家而言,《王学质疑》纯粹是“习气使然”[1]的聚讼之作。清初著名的反理学思想家颜元在《王学...[继续阅读]
顺治四年(1647)张能鳞中进士后被授以浙江仁和县知县。他上任后面临的首要任务是督办漕粮兑运。漕粮,原本就是事关京师王朝政权稳定的国之大计,在清初江南统治立足未稳之时,更是事关清政府能否稳固政权并进而统一全国的头等...[继续阅读]
顺治十一年(1654)十一月,张能鳞以礼部员外郎出任江南按察使司佥事,提督下江学政。早在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军占领南京后,就废南直隶,改为江南省,后又一分为二:上江与下江。参照长江的位置,安徽位于上,称上江;江苏位于下,称下江...[继续阅读]
顺治十八年(1661),张能鳞任川南巡道,节驻嘉州。任职之初,四川总督李国英便命张能鳞协助进攻盘踞雅州的农民军郝承裔(又名“郝摇旗”),郝被杀,川南平。随后,清军又转向进攻李自成部将李来亨,期间张能鳞负责转运粮饷。由于路途...[继续阅读]
康熙九年(1670),张能鳞改任山东青州海防道参议,至康熙十八年(1679)卸任。明代的山东按察司设分巡道8人(由按察司副使、佥事分司),分别是兖州道、济宁道、青州海防道、济南道、海右道、海道、登莱道和辽海道。清初沿袭明代旧制...[继续阅读]
作为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后代,张能鳞“家学渊源,以《西铭》、《正蒙》为穷理尽性之本”[1],一生只读圣贤书,至于诗词、曲乐、释道书是根本不看的,是典型的卫道儒士。他自称:“余不敏,非圣之书不读,无论二氏秘典,置之不阅,即诗词...[继续阅读]
清入关后的成功,不仅在于善用吴三桂、洪承畴等汉人去征战残明,统一南中国,进而建立全国性统治,而且在地方社会秩序的恢复和重建中,也能善用汉人士大夫尤其是像张能鳞这样尊奉程朱理学的基层官员。对于政权的建立而言,武力...[继续阅读]
黄叔琳(1672—1756)以文学、政事受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当代推为巨儒,世称“北平黄先生”,字昆圃,号北砚斋,世居顺天府大兴县李铁拐巷(今北京前门外铁树斜街)。本姓程,祖父程伯起,字瑞芝,徽州歙县人。祖父先娶柳氏为妻,生子...[继续阅读]
与几乎所有士人一样,黄叔琳早年接受的教育是程朱理学,因为这是钦定的科举内容,是仕途的门径。黄叔琳天资聪颖,10岁就读完了四书五经,并先后师从饶仲如、吴述庵两位理学名家。据年谱记载,康熙二十六年(1687),黄叔琳16岁时开始究...[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