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元年(1723)四月,何国宗充日讲起居注官。三年(1725)四月,又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与康熙帝相比,雍正帝是一个更加关注实际工作的皇帝,而且颇有“改革”的意愿,在用人策略上也不拘一格。何国宗精通天文历算学,而且在康熙...[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雍正元年(1723)四月,何国宗充日讲起居注官。三年(1725)四月,又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与康熙帝相比,雍正帝是一个更加关注实际工作的皇帝,而且颇有“改革”的意愿,在用人策略上也不拘一格。何国宗精通天文历算学,而且在康熙...[继续阅读]
到乾隆年间,何国宗主持、参与了《历象考成后编》的纂修。前面已提到,自康熙五十二年(1713)开始纂修的《律历渊源》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全部完成,然而未及颁行,康熙帝去世,后由雍正帝御制序文,正式刊印。因时间仓促,这套科技百...[继续阅读]
天文历算在清代依然是封建统治“神道设教”的政治附属物。《易·系辞下》曰:“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术数”作为科学技术在古代社会的统称,虽然没有各自发展出独立的科学体系,但事关...[继续阅读]
大兴朱筠、朱珪兄弟,原籍浙江,清初其曾祖父朱必名始从浙江萧山迁居北京。朱必名曾任湖北长阳知县,生子朱登俊,做过四川珙县知县。登俊子朱文炳,曾任陕西咸宁知县。朱文炳有四个儿子:长子朱堂,官任陕西大荔县县丞;次子朱垣...[继续阅读]
乾隆朝号称“文治极盛,网络千载,缳槖九流,往古未有伦”[1],其中在学术文化上的一件大事是《四库全书》的纂修,而四库开馆直接缘起于朱筠的倡议。早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初四日,乾隆帝谕内阁,要求各地总督、巡抚、学政购访...[继续阅读]
朱氏兄弟皆倡导朴学,朱珪“取士务以经策较《四书》文”,所得之士“皆一时朴学之选”[1]。朱筠更是认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2],“经学不明良由训诂不通,通经必先识字”,而且“学者不通古音,无以远稽古训”[3]。他说:“六书者...[继续阅读]
作为“弘奖风流”的士大夫,其在学术发展上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学术成就,而更在于他通过学幕集聚了一批学术人才。朱筠任安徽学政期间,及门弟子有会稽章学诚、宛平徐瀚、武进洪亮吉、黄景仁、宛平莫与...[继续阅读]
朱筠善于容纳才气横溢且性情怪异的奇才。例如,袁枚因倡导性灵、招收女弟子而被很多人视为“无耻妄人”,任江苏学政的刘墉甚至要给他扣上名教罪人的罪名,朱筠则与他保持着往来。章学诚、李威也是当时好为意气的争胜者。章...[继续阅读]
翁方纲的学术成就和影响与其仕途交游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交游不仅推动着翁方纲学术思想的逐步成熟,而且其创作理论与学术思想也不断借助这些友朋门人传播四方。1.在诗学方面的交往翁方纲的诗学倡导肌理说,而在相当程度上此...[继续阅读]
乾嘉时期,汉学如日中天,但理学并未沉寂,尤其是理学作为庙堂之学,不仅是士子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读书,更是政治社会维持纲常秩序的思想支撑。因此,汉学极盛之下,程朱理学依然是很多学者治学的宗旨所在。翁方纲在面对汉宋之间义...[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