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 > 列表 > 正文

挖坑第一步,文明一大步?聊聊古代厕所的那些事儿~
2024-10-11

令人没想到的是,在刚刚过去的旅游旺季中,不少厕评帖的热度远远超过旅游攻略、景点测评的帖子,甚至还出现了“厕所互助联盟”,网友们像分享游玩路线那般分享上厕所攻略,守护着彼此最后的“如厕尊严”。

去年年初,西安秦汉栎阳城遗址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高等级冲水式厕所遗迹,它由台基上的室内厕位和房外排污坑两部分组成。这是中国历代宫城考古中发现的唯一一例厕类遗存,也是我国考古发现的第一个“冲水式”厕所,距今约2400年左右。

这则消息发布后,引起不少网友注意,评论中不乏有震惊之意:古人的厕所都这么高级了?不仅如此,古人还十分讲究厕所礼仪……

本期,我们一起聊聊古代厕所的那些事儿~

Chapter. 01

挖坑第一步 文明一大步

一直以来,厕所都被视为一个难登大雅之堂的存在,人们羞于提及它,却又离不开它。

厕所是居室必需的附属设施。早期人类多掘地为厕,坑满填之。在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的房舍旁,便遗存一处土坑,这个“坑”就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厕所。到西周,《仪礼·既夕礼》里明确记载“隶人涅厕”,即掘地为厕,待坑满了就让奴隶把坑填上,再挖新坑。为了减少工程量,春秋时期,厕所加大了坑深,达到十二尺以上。人要是掉进去,估计很难爬上来。

春秋时期,晋景公成为有文字记录以来死于厕所第一人,掉入粪坑里溺死。据《左传》:“晋侯食麦,张如厕,陷而卒。”

古时农耕社会,不产化肥。随着社会发展,祖先意识到“粪便”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便主动地将“粪便”收集起来,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因此,春秋时期一种新型的“厕所”产生,称为“溷(hùn)轩”。圂,先秦时期是专指圈养猪的场所,到春秋末,又兼具“厕所”的含义。

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刻

图源沂南文旅之声客户端

到了秦汉时期,厕所不再简单地只是挖坑。河南武陟杨庄94号东汉墓曾出土一座陶楼,楼两侧各有一厕;沂南汉画像石中保留了汉代一个生活场景:画面中有一厕,为架空的干栏式,上部是厕间,下部是粪池,厕所周围围着栏杆,外面还立着大水缸,并置有作溺器用的虎子和盛粪便用的“窬(yú)”,旁边还有一位持帚的妇女在打扫。

河南南阳杨官寺东汉墓还出土一座陶厕,非常讲究,该厕所平面近方形,有两门,一门通往女厕,一门通往男厕。可见那时候已经出现男女分厕了。

这样的单厕,在汉代遗存考古发掘中出现得比较少,大多数情况是厕所和猪圈连在一起的模式。

西汉 红陶厕所猪圈

图源河南博物院

将厕所建在猪圈上头,设有专门的道路和门通向厕所,下层猪圈围墙上有一些小洞,叫做“窦洞”,为粪夫清理粪便所用。人的排泄物直接落入猪圈,与猪的粪便和饲料残渣混在一起发酵,称为“沤肥”,是农作物极好的肥料。

圂厕不仅节约了空间,更把排污业与农牧业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积极贯彻了绿色循环可再生的发展理念。

汉 陶绿釉猪圈

图源故宫博物院

考古出土的大量“陶猪厕”冥器表明,与猪共厕在汉代十分流行。但是,这种“混合型厕所”在魏晋以后就逐渐绝了迹。不过很多人家依旧把牲畜栏圈等设在厕所旁边。

Chapter. 02

便捷是王道 马桶的起源

为了方便如厕,古人不再局限于使用固定厕所,而是发明了一种便携式厕所,叫作“虎子”,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夜壶,是常见的男用溺器。

虎子起源于战国,风行于汉及两晋,可能也是为了满足魏晋名士的风流与潇洒。

战国后期 错金银鸟纹虎子

图源故宫博物院

到了唐朝,由于开国皇帝李渊的祖父叫李虎,而古人讲究避尊者讳,不能将皇帝爷爷的名字用在如厕器具上,“虎子”就改名为了“马子”。

渐渐地,古人对于马子的要求也变得更高,不光要能用来装尿,还要能装粪便,于是马子的形制加大了,变成了桶形,“马桶”因而诞生。《梦粱录》中记述:“杭城户口繁夥,街巷小民之家多无坑厕,只有马桶。”可见,至迟到宋代,民间社会已流行木制的“马桶”之物。

马桶占地小、味道轻、方便清理,其功用超过了溺器,因此在民间很受欢迎。不过,古代的“马桶”可不会随地乱倒,可以倒入家里的粪坑中,也可由“收屎官”收集和处理。

因此又催生出一个新的职业——唐宋时称其为“倾脚工”,明清时称其为“粪夫”,他们会游街串巷收集各家各户的粪便,然后运输至农村或“粪厂”进行变卖。这可以说是一个高薪职业,不少人以此为生,甚至靠此发家致富。在《朝野佥载》有载:会世副其业,家财巨万。

Chapter. 03

要香不要臭 贵族如厕二三事

在古代,贵族们对于如厕这件事非常讲究。

当英国人约翰·哈林顿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抽水马桶时,厕所真正进入了现代意义上的变革。而在古中国,抽水马桶的雏形却出现得更早。

河南永城芒砀山西汉梁孝王王后墓地宫内,就出土一款石质坐便器,它位于墓室角落,右侧和后背靠墙,便坑为长方形,便坐是由两块石质坐垫组成,分别立在便坑两侧。在便座对应的下方,是两个鞋型的脚踏。坐便器同时还设有背靠和扶手结构,实用的同时还完美体现出舒适度。

坐便器背部,还连有蓄水池和水管,虽不知其具体的冲水流程,但祖先这种超前“创新意识”,确实让现代人大吃一惊。它作为冲水马桶的鼻祖,在中国的厕所文明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西汉梁孝王王后墓中的石质坐便器

图源纪录片《上线了文物》第一季截图

为了将“如厕”变成一种享受,古人在“厕所”上下的功夫远不止此。

在硬装修之余,当时贵族的厕所里还出现了很多配套的“软包设施”。人们在厕所内摆香炉焚香熏,用一种名叫“澡豆”的颗粒状物质洗手,甚至还备有用来堵住鼻孔臭气的枣子。

元代的“洁癖狂”倪瓒则是为自己打造了专属的“香厕”。《云林遗事》记载,他用香木建了个高楼,高楼下面有个敞口的木格子,盖着厚厚的鹅毛。

排泄物掉到木格子里,又轻又软的鹅毛会马上飞起,将排泄物覆盖住。并且,仆人在下面守候,随时更换新的木格子和新的鹅毛,以保证厕所环境整洁,气味芬芳。

明 仇英《倪瓒像》

图源中华珍宝馆

到了清朝,皇宫贵族们上厕所主要采用便器具的形式,分为长方形和椭圆形两种形式,用木、锡或瓷制成,存放便器具的处所被称为“净房”。

解大溲时,便器具内盛满香炭灰,解完后用灰盖严;解小溲时,不用香炭灰,解完后倒进恭桶内,用木盖盖好。每天由小太监定时将便器具清理刷洗干净。皇帝、后妃等人专用的便器具称为“官房”,由专人保管,需要时就传唤太监或宫女送进“官房”,平日为清洁起见,这类便器具并不放在寝宫内。

清朝宫内便器

图源故宫博物院|论文《明清皇宫的如厕问题》插图

Chapter. 04

跳出私人空间 公共厕所的开始

除了各具特色的私人厕所外,我国古代也十分重视公共厕所的建设。

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就有了公厕,并设有专人管理。《周礼·天官》记载:“宫人,掌王之六寝之修,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所谓“匽”,就是指建于道路旁边的公厕。

当时的公厕还有具体的建筑标准。《墨子·旗帜》中称:“为民溷,垣高十二尺以上。”厕所设有2.7米高的围墙,充分考虑到了如厕时的隐私保护。

到了宋代,更是出现了设施服务完全不输现代星级卫生间的豪华公厕。

南宋时,前来中国学习的日本僧人曾经手绘一本图册,叫作《五山十刹图》,其中有一幅图描绘的内容是镇江金山寺东司。“东司”实际上指的就是厕所。

由金山寺东司的平面图可以看出,当时的公厕已经相当完备。上方是一排带隔间的大便槽,隔间外设有香炉;右下角为小便槽,旁边有净手用的灰、土、澡豆和水槽等。

东司的中间设有挂手巾等物的“净竿”,下有烘干手巾的烤炉,左侧有烧汤水的火头寮。不仅解决了人们方便时衣物、饰品的放置问题,还能够提供衣物烘烤服务,并在冬天时为厕所供暖,可以说是考虑得相当周全了。

金山寺东司平面图

图源澎湃新闻|博物馆 看展览

在清代,公厕管理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收费厕所。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收费公厕就出现在清嘉庆年间。

据《燕京杂记》记载,当时“北京的公共厕所,入厕者必须交钱”,“入者必酬一钱”,交钱才能入内,并可拿到两片手纸。

因为有利可图,社会上出现了私人开公厕的现象。为了揽生意,厕主往往在厕外张贴大幅吸引人的布画,竖广告牌,上书“洁净毛(茅)房”字样。厕所里还会摆上小说等书籍,供如厕者阅读,争取“回头客”。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人们想尽办法让“如厕”变成一件雅事,努力让“如厕”变成一种享受,从避讳不及到慷慨接纳,不管是俗是雅,厕所对于人类都是不可或缺的东西,它在一代又一代国人的创造中,逐步演变成如今颜值高、品质好的城市怡人风景。

-END-

资料来源:新华社、澎湃新闻、博物馆 看展览、故宫博物院官网论文《明清皇宫的如厕问题》、纪录片《上线了文物 第1季》第4集《石制坐便器—另类文明史》、乌鲁木齐晚报《厕所演变史》、扬子晚报《微史记|古人的厕所》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博物馆 看展览、故宫博物院|论文《明清皇宫的如厕问题》插图、中华珍宝馆、纪录片《上线了文物》第一季截图、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沂南文旅之声客户端

供稿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文物管理所

审核专家:李小英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