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1969年生,湖南邵阳人。
1994年,硕士毕业,南漂广州,成为一名码农,时年25岁。
1997年,Foxmail发布,张小龙28岁。
2000年,张小龙的Foxmail以1200万人民币出售,那年他31岁。
2005年,36岁的他加入腾讯,负责QQ邮箱,打造成日后的七星级产品。
2011年,张小龙做微信时,42岁。
产品人的财富自由之路
非顶级名校毕业,抱着对程序的热爱和对产品的痴迷,孤身一人开发出Foxmail。白天写代码,晚上写软件使用说明书,那段日子,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毕业三年,一战成名。
31岁即以1200万实现财富自由。那是2000年,北京二环内的房价大概三千多一平。
伴随着QQ邮箱的一路成长,张小龙也从壮年步入中年。在腾讯之后时间里,他一直驻守腾讯广州研究院。
直到2010年,张小龙偶然发现kik,连夜给马化腾写了一封邮件,得到批示后,立即筹备新产品的开发。
这就是2011年腾讯发布的新产品,微信。那年,张小龙42岁。
42岁,不管在当时还是现在,在互联网圈子里都算“老人”了。
旺盛的好奇心、对产品的不懈追求,张小龙以42岁的“高龄”推出了微信,从此也改写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格局。这个江湖,注定为他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跟风、不唯上、做自己
回到今天,各种微信老了、微信不行了、张小龙不懂年轻人之类的言论满天飞。加上前些天要各种“聊聊”的新一代社交产品的集中发布,舆论宣称都是来挑战微信的。
不禁让人唏嘘,到底是张小龙不懂年轻人,还是大众不懂张小龙。
年轻确实是资本,有冲劲、没负担、敢挑战,但年轻不是实力。做产品,尤其是做社交产品,真的靠年轻就行吗?
在我看来,年轻能制造流行,而沉淀能制造经典。
流行是带有时间周期的,在一段时间代际内,社会环境和人群喜好会决定流行因子是什么。
而随着社会和人的发展,流行因子会随着时间周期的演变而变化。所以当年那些流行的口水歌,在今天看来会很老套。
而经典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制造经典的往往是历久弥新的沉淀,这种积累是靠时间、经历、深刻的思想提炼而来。
就算环境和人都变了,但经典会一直延续,今天再看那些大师的作品,还会觉得犹如新物。
一些流行的产品,某一时间周期内会夺人眼球、成为焦点,也号称要颠覆谁谁谁。
喧嚣过后,又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而经典,一直在那。张小龙的沉淀,就是经典。
我不崇拜张小龙,但我欣赏他表现出来的处世哲学。
不跟风、不唯上、做自己。就像他的产品,每一款都是经典,Foxmail、QQ邮箱、微信。
微信8年了,从诞生之日起,一路上出现了很多挑战者,但最终微信仍然向上生长。
这种力量不是外界太弱,而是内在太强,这是沉淀的力量,也是经典的力量,更是张小龙坚定做自己的力量。
“好奇心”是年轻最好的定义
2011年时,42岁的张小龙真的不懂年轻人吗?
并不见得。
坊间曾流传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世界上又出现了什么新鲜的APP应用,在发布后的48小时之内,如果你也下载尝鲜,可能你会遇到个名叫Allen的人,如果这人沉默不语,甚至连头像都没有。那么你也许已经遇见了张小龙”。
可见,不断拥抱和体验新事物对张小龙来说是一种习惯,这种坚持要求不断地进行自我清空,或许这回答了他关于“小白思维”的观点。
这种习惯,让张小龙不管在何时,总能保持与这个世界同步,这种同步本身就是一种年轻。
保持好奇心,才是年轻的真正定义。
如果年龄小才叫年轻,那就只是生理维度的年轻。而心态和认知的年轻,才是真年轻。
不断接收新事物,对外界抱有持续的好奇,愿意尝试、拥抱变化,以归零的心态去理解世界、理解他人,这就是年轻,就是在不断重写自己。
如果坊间传闻为真,那这种强烈的好奇心会让张小龙始终理解当下和未来。就算当时的他已经42岁,他仍然可以理解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的年轻人。
自始至终,微信都兼容了年轻人。可知否,8年前,我们也是用着诺基亚的年轻人,又知否,当年我们放弃了其他同类产品,跟着一批年轻人,一起选择了微信。
那些感叹这已经是年轻人时代的人,不是被年轻人追上了,而是自己选择了落下。
“龙叔”做产品,褪去了一些浮华,就像外界解读微信的,在“龙叔”看来都是错的。要不哪来的4小时“答疑会”,还不是为了澄清这些误解。
如今的微信,给人的感觉并没有中年油腻。而是不断变得越来越年轻,只不过,微信没有跟风,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在诠释着年轻。
作为一款10亿日活的产品,以一套产品标准服务普罗大众,这本身就是一件难事。所谓众口难调,不是说说而已。
如果微信为了让当世代的年轻人满意而去跟风、去迎合,反而失去了微信的根本。只有保持简单、少、普世,才是微信最根本的哲学。
一件事物让10个人保持共识容易,如果让10亿人保持共识,那绝非易事。不过,这件事,微信大概率做到了。
虽然每天有5亿人吐槽微信,有1亿人教张小龙做产品,更是有不少微信颠覆者,但这些人之后还是会打开微信处理他们的沟通和社交。
微信就这么成功地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一个工具,真正变成了一个生活方式。
这就是一种年轻的力量。什么是年轻的力量,就是沉淀、就是经典。
中年张小龙并不落伍,他正在以自己的普世方法去让微信成长,去不断给微信注入持续年轻的血液。
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一款互联网产品经过8年的演变,仍然保持活力,这是历史不曾上演的。
都说互联网是浮躁的,是快速迭代发展的。没错,流行本身就是浮躁的,也是快速流逝的。
而浮躁中仍能保持对这个时代的人和产品有清晰的认知,才是成就经典的前提,这一点,张小龙做到了。
大道至简,我们都说张小龙深谙人性,可在他看来,这些都是他口中所说的“常识”,只不过,这种“常识”让常人理解成了一种神学。
有人统计了张小龙今年公开课的演讲,期间没有出现一个在如今各种互联网大会都会出现的流行词,反而都是一些极度朴素、平实、简单的用词。但足够深刻、足以深入人心。
2019年,张小龙50岁。
一位50岁的产品经理仍然以他饱满的好奇心让自己始终年轻,带领微信进入下一个8年。
如果下一个8年到来,那时的张小龙将是一个临近花甲之年的“年轻人”。也相信在那一天,我们看到的,仍然是经典。
就像张小龙所说,因你看见,所以存在。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2011年,张小龙做微信时,42岁。
2019年,张小龙开启微信下一个8年时,50岁。
祝福50岁的张小龙。
我是唐韧
“前非著名工程师,现不知名产品人”
长按订阅我的内容
过往文章:
微信7.0大改版,那些你不曾注意的小细节
本文摘自 :https://blog.51cto.com/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