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有读者在后台问我,能不能加你微信啊?
这里再统一说下,现在我的微信是开放添加的。细心的读者其实早就发现了,我每篇原创文章后面都留了加微信的方式。
我有一个微信已经加满了,目前这个还有些坑位,所以要加微信的读者待会可以在文末直接扫码添加。
先说说加微信这事儿吧。
其实我一直不排斥大家加我微信,只要目的单纯、健康交友,都可以加,也没啥藏着的东西。
而且这个时代,多和人连接,总有好处。
微信上跟我比较熟的朋友可能知道,微信或者生活中的我,跟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我会稍微有点不一样。
好像文章里我挺能说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其实话不多。
尤其是关注了我小号的读者,应该更能感受到那种差异化的跳跃。
不是我人格分裂哈,只是人都有多面罢了,工作一面、生活一面、逗逼一面,这样才是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
说到这,我在公众号写文章,也不想把这里搞成一个特别严肃或者专业的地方,其实就当是朋友们彼此聊天的地方就好。
所以我的公众号就是我的名字,头像也是我自己,以一种朋友对话聊天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之前有读者私信,说只希望看关于产品的文章,其他的都不感兴趣。如果这样的话,可能我们不太适合做朋友。
不是说没有,而是工作和专业上的东西是有限的,而且总是写这些未免也太无趣了。
其实能每天坚持写原创文章的人很少,能每天坚持写专业化内容的人就更少了。如果有,要么是有存货,要么就是有写手团队。
从刚开始写作至今,我一直是自己亲自写,没有找过写手,不是找不起,而是我觉得自己写更有真实感,有些东西是别人无法取代的。
我宁愿把自己经历过的、思考过的、踩过的坑以及成长中的一些变化跟读者分享,不局限内容,展示一个真实的自己就好。
更何况,我觉得工作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有性格、有脾气、有爱好,偶尔也会针对一些自己不爽的事或人怼几句。
既然关注了,那就是朋友。
我希望把自己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一切记录下来跟读者分享,这也是我为什么要用“一起见证彼此成长”作为 slogan 的原因。
我也希望把这里打造成一个完整的“人”,就像我公众号名字一样,是我以一个人的姿态在跟你们聊天,而不是一个媒体。
随意一点,放松一点,大家能学到点东西的同时也能增进彼此了解,我觉得这样比较好。
说回加微信这事儿。
我相信大部分人的微信里应该都至少是几百或好友了,而且一般都是熟人关系。
现在我有两个微信号,有一个已经超过 5000 人,另一个还有些坑位,不过也马上快满了。
以前加我微信的人不多的时候,有时候会有读者过来问问题,我基本都会回答,因为量不大就还在处理能力范围内。
现在好友多了,提问咨询的人也多了,如果我每天都去回答每一个问题,那我一天基本不用干别的了,换位思考一下就很容易理解。
考虑投入产出,现在微信上我是不接受提问咨询的,所以加了微信的读者如果提问发现我没回,也别介意,因为是真的忙不过来。
如果想提问咨询,可以去我的知识星球,那里是付费的,付费后一年内可以无限次提问,而且专门的提问功能也方便我集中查看和处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干货。
我觉得加微信也不是完全为了聊天或者提问,加个好友,围观下朋友圈也无妨。
这不,微信刚放开了 5000 好友的限制,但是 5000 以外的好友只能聊天,无法查看朋友圈。
所以,为了能让大家继续围观朋友圈,当我的微信好友达到 5000 时,我也就不继续添加了。
互加微信,重点是彼此建立一个连接,以后要是有什么能互惠合作的地方,也有个触达方式。
不管怎么说,大家都是出来闯江湖的,多个朋友准没错。
按「邓巴定律」,人同时能维护的社交关系数是 150 人左右,所以就算加了很多朋友,也不可能挨个连接到。
加个微信就是彼此建立个连接,只要这个连接在,我们就是互通的,我们就有一个彼此触达的方式。
如果你要加我微信,备注一下你的城市和工作,让我有个了解。
如果没特别的事,招呼也不用打,知道大家都忙,备注一下我就知道是我的读者,彼此都懂。
有事吱个声,没事围观下朋友圈,知道彼此都在就好。
如果你加了但我没有立马通过,也别着急,因为一次性通过太多,微信会判定为异常号,所以我会分批通过,多等一下就好。
··················END··················
本文摘自 :https://blog.51cto.com/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