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IT技术 > 微信平台 > 正文

被误解的微信,被滥用的想象力
2021-07-26 10:37:27

微信公开课如期而至。

 

意外的是,龙哥这次没有压轴出场,而是以一段十几分钟的视频做了开场分享。

 

还是那熟悉的湖南口音,还是略带一点羞涩,依然喜欢把手插在裤兜里。

 

很多人笑我们湖南人普通话说不好,h、f 部分,n、l 不分。但湖南人通常不靠说话走天下,以「吃得苦、霸得蛮、不怕死、耐得烦」行走江湖。

 

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很好的诠释了湖南人的这四个特点。

 

这次分享中,龙哥提到了关于信息互联的 7 个思考,没有高大上的词汇,没有故弄玄虚的概念,一切都很张小龙。

 

分享中提到,微信团队认为公开课不是一场发布会,而是面向开发者的会议。

 

其实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每年一次的交流和澄清。

 

因为太受关注,外界对微信会有很多好奇和误解,尤其是被滥用的想象力,让很多人的“猜测”变成了很多人眼中的“事实”。

 

所以龙哥每年都愿意出来分享一下,其实也是对外阐述自己的想法和微信团队理念的一个交流机会。

 

在这短短的分享中,有三个关键词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

 

 

1、诚惶诚恐

 

整个分享听下来,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诚惶诚恐」这个词。

 

提到这个词,源于微信这次放开了最多 5000 个通讯录好友的限定,单就这个产品规则,放开很容易,但对它带来的影响,是无法预测的。

 

就像当初刚上线「附近的人」功能时,龙哥说他自己都有隐隐的不安。

 

确实,微信的每一次变化就像是一次蝴蝶效应。

 

单从数字上看,日活 11 亿无法让人们想象这到底是多少人,会产生什么影响。

 

举个例子,鸟巢最多能容纳 91000 人,那已经是很多很多人了。试想一下,如果是 11 亿人,那要用多少个鸟巢才能装下。

 

这 11 亿人会发生一些什么连锁反应,也是无法预测的,因为太庞大了,可变因素太多了。

 

个体差异和群体的相互影响会带来很多的不确定性,每一次调整,真的是诚惶诚恐。

 

还记得当初公众号底部的「点赞」功能变成「好看」、然后又改成现在的「在看」么?

 

这可以理解成一种不确定性,因为公众号文章的类型太多了,如果是一篇关于悲剧或者讣告的内容,用「好看」就很不合适。

 

原本一个大拇指的图标一旦被赋予了语言的字面意思,整个感觉就不一样了。

 

你要说微信团队事先没有预料到么?我觉得不是,可能是没有预料到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有一年春节推出的红包照片,发一张照片后,只有通过打赏才能去除模糊看到照片本身。

 

窥探和利益激发了群体中一部分人的恶,至少我是见过有人发不雅照片就是为了获得别人的打赏,或者是一种逗趣。

 

但这种个体行为如果在群体里发酵,就会劣币驱逐良币,从而影响整个群体。

 

再比如最近昙花一现的朋友圈评论支持表情包功能,没上线几天就立马下线了。

 

我相信不是功能本身有问题,而是微信团队遇到了不曾预料到的影响。

 

这些新功能或者小改动带来的不确定性都让龙哥诚惶诚恐,也让微信团队进一步加深思考。

 

 

2、思考

 

龙哥说,微信团队已经很大了,如今面临的问题,是从早期的「怎么做」到现在的「做什么」。

 

以前是思考如何把每一个功能做到最完美,如今是思考什么应该去尝试,什么应该做。

 

他希望微信团队在每一个领域都有杰出的「深入思考者」。

 

深入思考是一件很难的事,也是一件非常消耗能量的事,更是一件需要很多知识和认知作为基础的事。

 

思考一件事不能只通过现象,因为现象大家都看得到,但现象不代表事实,也不是本质。

 

很多人会基于现象去发挥想象,然后杜撰出很多不符的“事实”,比如每年都会有的各种颠覆微信的言论。

 

当然,还有很多人着急教龙哥做产品。

 

大家都喜欢基于自己了解到的一点信息发挥想象,但不太愿意深入思考。因为想象可以不依据事实和逻辑、可以无边界、可以不落地。

 

但深入思考,需要知识作为基础、需要洞察作为工具、需要敬畏作为态度。

 

龙哥在分享中提到一个词「分发」,他说他很少说这个词,觉得「推荐」可能更尊重一些。

 

分发内容,有点感觉是一个有主导权的高高在上的人,给坐在下面的人挨个派发信息。而推荐则更像是一种平等的信息传递,所以会感觉到尊重。

 

可以说这是同理心,但我觉得这种洞察以及敬畏用户的态度,才是我们应该去深入思考和学习的。

 

很多人把公众平台想象或者定位成一个媒体平台。

 

但事实是,微信团队早期只是想用它取代短信成为一种基于链接品牌和订阅用户的群发工具。所以公众平台从诞生那天开始,它的 slogan 就一直叫「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我是 2013 年开通公众号的,当时唯一的两个功能就是文章内容和阅读原文,没有阅读数,没有点赞,也没有赞赏。如果是媒体平台,那为什么需要「阅读原文」?正因为不是定位成媒体平台,而是一个短内容的群发工具,所以通过阅读原文引导到原文内容本身。

 

一方面重塑短信群发平台带来的信息干扰,让用户主动订阅;另一方面让每个独立的个体也可以经营自己的品牌,拥有一个群发工具。

 

只不过不小心做成了文章这种形式,而且基于微信的社交关系链传播属性,让它慢慢演变成了一个媒体平台。

 

这也是不确定性,这也是一个通过群体效应影响后产生的预期外的结果。

 

 

3、信息

 

整场分享下来,频率最高的词就是「信息」。

 

包括了围绕信息的隐私出让、信息获取的被动、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复杂、信息传播的快速、信息选择的困难、信息的多样性、信息搜索的困难。

 

这些都是一个个的思考题,也是当下微信面临的挑战。

 

要解决好这些问题,不是上线几个功能就完事的,需要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小心的求证后,才能在如此大用户体量的产品群体中得以实施。

 

互联网技术和产品打破了现实世界的很多边界,让信息传递和获取的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因此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例如用户隐私信息的管理、海量信息的选择和推荐以及信息多样性的维护。

 

尤其是用户信息的隐私性,到底什么该用,什么不该用,关于这个问题,龙哥也表达这是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并且他也倡导同行一起重视这个问题。

 

关于信息传递和推荐,公众号近期上线了两个新功能,一个是原创文章底部留言区的文章推荐,一个是订阅号信息流内的相关订阅号推荐。

 

这种打破原有信息传播规则的尝试,在我看来都是往积极方向去发展的,不能说一定好,但这是微信团队思考后的行动。

 

最后就是关于内容的多样性,微信公众号以文章类型为主,而且基本都是文字和图片。

 

龙哥也预告了微信接下来会推出「短内容」的尝试,具体是什么形态和逻辑,这里就不做想象了,还是静候下一次更新带来的改变。

 

微信已经不再是一款纯粹的工具软件,它承载了人类的信息、社会关系、商业、文化等方方面面。

 

每一次的调整和变化,都需要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求证,这是一个很有挑战的事业。

 

不仅会遭受外界很多的误解和猜测,也要保持不断的思考和进步。

 

 

写在最后

 

微信最近做了很多小更新,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更新到最新版体验一下,会发现一些小细节。

 

这里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公众号文章顶部的名称(唐韧>)增加了点击进入主页的操作,不再需要点击作者旁边的蓝色文字再进入主页了。

 

这大大提高了读者进入公众号主页的效率,一方面确实有很多人不知道那个蓝色的字能点,还有就是字太小难以点到。

 

被误解的微信,被滥用的想象力_滥用的想象力

 

另外,显示「原创」的文案加了背景底色,且可以点击进去了,进入的是公众号原创保护说明页。

 

第二个例子,就是增加了赞赏后自动回复的功能。

 

很多人以为这是作者骗读者赞赏的小把戏,其实是真的。我特意到公众号后台看了下,赞赏设置里确实新增了这一项。

 

被误解的微信,被滥用的想象力_滥用的想象力_02

 

把 App 更新到最新版之后,在文章底部点击按钮完成赞赏后,会在订阅号消息和对应公众号会话窗口看到具体的回复内容。

 

这篇文章我已经设置了赞赏后回复,如果你好奇我回复的是什么,不妨更新到最新版后赞赏一下试试看。

 

万事无完美,对微信团队的每一次的思考和尝试表示敬意,对张小龙表示敬意!

 

只有思考和尝试才能带来希望,就像他去年上台分享的那句话:“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Always Beta!

 

被误解的微信,被滥用的想象力_滥用的想象力_03

··················END··················

你好,我是唐韧!前非著名程序员,现不知名产品人。写过代码、做过产品、出过一本书,有过 4 年的创业经历,也在大厂服役过,如今是一名自由职业者。爱好跑步、喜欢跟文字打交道,在这里记录关于自我成长的一切!推荐阅读

 

https://blog.51cto.com/u_13743475/3183908

 

本文摘自 :https://blog.51cto.com/u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