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因乘客行为而导致的道路交通事故比例较少,但作为道路交通参与者,其行为对道路交通安全也会造成明显影响。较为明显并引起重视的行为是乘客违法上下车。另外,乘客的一些其他行为,如与驾驶人交谈、不系安全带、车上纠纷...[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虽然因乘客行为而导致的道路交通事故比例较少,但作为道路交通参与者,其行为对道路交通安全也会造成明显影响。较为明显并引起重视的行为是乘客违法上下车。另外,乘客的一些其他行为,如与驾驶人交谈、不系安全带、车上纠纷...[继续阅读]
在驾驶车辆时,驾驶人所捕获的外界信息中90%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驾驶人通过视觉系统来识别物体的大小、形状、位置、颜色等信息,借以确定自己的方位、速度及目标物体的位置、状态,并据此采取各种措施以保证交通安全。驾...[继续阅读]
听觉系统是驾驶人获得道路交通环境信息的另一重要器官,仅次于视觉系统获得的信息量。对于所有的道路交通参与者来说,听觉是正确感知交通环境及其变化,并做出正确判断、采取措施的生理基础之一。对于驾驶人而言,听觉不仅能...[继续阅读]
2015年全球道路交通所致25岁以下青年男性死亡率为9.125/10万,死于此年龄段交通事故的男性几乎是女性的3倍。从道路交通安全后果来看,不同性别之间存在差异,此结果与参与道路交通活动的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有关。但是经过反推研究...[继续阅读]
年龄也是影响驾驶人和行人交通安全的因素之一。不同年龄段人员在交通活动中的心理、行为和反应均有明显不同。2015年全球道路安全现状报告显示15~44岁年龄段发生交通事故导致死亡者占48%。年龄较小的人员由于生理和心理功能...[继续阅读]
强壮健康的身体是安全地参与道路交通活动的基础,当身体处于疾病状态时极易诱发事故,目前已知六大类疾病与交通事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1. 心脏病 在一项1 000多位驾驶人员体验中,发现驾驶人心脏病的发病率比一般人群高20%以上...[继续阅读]
从国家、社会整体层面来说,人的素质的综合体系为国民素质。国民素质反映一个国家总体社会、经济、环境、教育发展水平,对道路交通安全具有明显的影响。通过对国民素质国际竞争力排名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的比较,发现国民...[继续阅读]
具体个人的素质体现为个人心理状态、性格、情感、感知能力、智力等。国内外对个性、心理特点与交通事故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其结果表明,驾驶人的社会适应性、个性倾向性、感知与注意等方面的个性特征,与安全行...[继续阅读]
驾驶技能是机动车驾驶人在交通活动中对交通工具的操控能力,是参与交通活动的基础能力,是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操作技能是通过人体神经、肌肉和骨骼的协调活动完成对车辆操控的能力,是可以通过不断练习和巩固养成一种...[继续阅读]